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7日
防污治霾成效显著“圣地蓝”成靓丽名片
本报记者 房佳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延安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的告诫,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持续推进治污治霾。截至今年11月底,我市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0天,提前一个月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圣地蓝”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为了留住“圣地蓝”,近年来,我市通过采取改换煤种、集中供热、锅炉改造、气化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全面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对2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安装脱硫设施,对7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同步实施脱硝设施。加快汽车尾气治理,全面推广使用国V汽柴油,推进汽车油改气,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居全省前列。
  截至去年底,全市13个县城和35个乡镇实施了气化,全市气化人口88万人,气化率达到40%。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了1385万平方米,改造建筑节能60多万平方米,实施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工程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近两年先后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27355辆。在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中,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搬迁12万居民,有效减少了燃杂燃非排放污染源。“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6.5%。2012-2016年,我市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分别达到322(API)、327(API)、253(AQI)、282(AQI)、290(AQI)天,其中2014年位列全省开展新标准考核地市中的第一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居全省前列。
  在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我市还通过加强油气管道安全专项整治、油气开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强力推进我市的环境污染治理。
  加强油气管道安全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环保属地管理责任,每年组织4次以上集中专项检查,实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列入省环保厅督办的管道安全隐患全面整改到位。启动了王瑶水库“六闸六坝”工程建设,在主要河流开工建设了一批永久性应急拦污设施。
  加强油气开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落实井场清洁文明、污水达标回注、管道安全防护、危废规范处置、生态植被恢复等治理措施,建成高标准清洁文明井场3.4万个,建成率达到90.1%,加快污水回注、泥浆处理、闸坝拦污设施建设,硬化井场道路11455公里,植树种草14.4万亩,初步形成了“建一个井场、还一片绿色”格局。
  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加快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农村生活垃圾、非规模化畜禽养殖、生活污水污染治理,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努力改善提升农村环境。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启动了餐厨垃圾收集处置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