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进补,明年打虎”,一句俗语道出了冬季进补的重要性。 
  但冬季进补不能盲目,进补也不是什么有营养吃什么,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北方干冷、南方潮热、东部湿重、西部风大,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决定了不同地方的人要选择不同的进补方式。 
  5大区域各有进补重点 
  东北热补,西北润补,同样在北方,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在“冬补”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些差异。 
  东北 
  东北气温低,风寒感冒、呼吸道疾病、骨关节性疾病易加重,心脑血管病患者遇骤冷易突发急性心梗、卒中。中医上讲干冷需要“热补”。冬令进补最好选择羊肉、鹿肉等温热之品;天冷人们出汗少,不妨做菜时加点生姜,有助发汗散寒。独具东北特色的人参酒、参茸酒等,对强壮补身、御寒助阳很有效。 
  西北 
  西北地区的冬季除了不亚于东北的严寒,更添一分“燥气”。冬季除了需要“热补”,还应加强“润补”,即多吃滋阴润肺之品,蜂蜜、莲藕、百合、杏仁、白果、银耳都是不错的选择。日常多喝水,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火上浇油、损伤肺津。 
  东南 
  大雪开补,羊肉当先。 
  东南地区的冬季阴冷潮湿,消化系统疾病高发。 
  补得太早容易上火。 
  真正的进补还需等到大雪节气以后,补得太早反而容易上火。萝卜有助通便,减少便秘和胃肠胀气。 
  保暖防湿,养肾为主。 
  中南部地区冬季雨雪天气较少,温度多在冰点上下。 
  保暖防寒湿,清补为主。 
  中南地区人们喜食油腻、辛辣、厚味之品,脾胃功能和运化体内水湿的能力通常不太好,大便偏干,失眠的病人较多,尿路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饮食应该清补,莲子红枣大米粥就是一款比较适合全家人的食补方法。 
  岭南 
  岭南的气候特点是四季不分明,全年以湿热为主。多食大葱,注意泻火。 
  只要夏季注意防止湿热邪气伤身,冬季大可不必额外进补。西南初冬补阳,冬末滋阴。 
  云贵高原冬季气候阴冷湿寒,四川盆地则潮湿多雨,早晚温差大,湿寒对人体的侵袭较重,初冬进补以补阳为主。羊肉火锅是很好的食疗方,羊肉性温能补阳,火锅中的调料辣椒、花椒,性味辛温,具有驱寒除湿、活血祛风、行气止痛等功效。冬季还易出现“寒于外,热于内”的体质,不可急于清热,而要通过滋阴生津以除燥热,可多吃滋润类的食物,如百合、藕、银耳、萝卜、蜂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