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作为24个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的日子,除了伴随着常规放假之外,其中一个重大的主题就是对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优良传统的传承。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在很多因素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的背景下,要怎样兼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并将传统节日融入当下新的时代中,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日有新闻报道,重庆47家经营性公墓建立生态安葬园区,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安葬服务。消息一出,便引发了广泛热议。有人认为,建立生态安葬园区不仅能够让逝去的亲者融入泥土回归自然,也避免了祭拜扫墓时给自然造成过重负担,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显而易见,社会普遍都在积极寻求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过“活”清明节,让其不再只是充满着雨水和感伤的节日。不仅有“路上行人欲断魂”,也要有“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究竟用哪种方式过清明节,才既能体现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又能同时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呢?笔者认为,结合当下流行的元素,与时俱进地发展新的过节方式势在必行。
从形式上来说,祭奠习俗正在毫不留痕地接轨新时代。祭祖扫墓是由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清明节常规活动之一,与亲临现场的祭拜扫墓不同,近年来兴起的“网上祭祖”,渐渐演绎为一种流行的新趋势。它借助互联网,将现实中的公墓和纪念馆建在网上,取代了放炮、烧纸的传统祭祖方式。这样一来,那些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不能亲临现场祭扫的人,也能借助这样一个平台,寄托自己对离世先人的敬重,达到祭祖目的的同时也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
除了用传统的方式祭祖扫墓外,清明节处在草长莺飞的春季,这让更多的人对清明节出行多了一些期待。踏青遥祭、绿化植树、集体公祭、敬献鲜花,文明低碳祭扫随着时代变迁愈发演变为一种常态。这类方式不仅减少了每年清明节因祭祖而产生的高昂费用,避免了燃烧纸品所造成的环境损害,其形式的活泼和多样性也为戚戚绵雨的清冷氛围添上了几分色彩。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完全可以集体出行绿色祭扫,实在不必执着于沿用传统古老的方式过节。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一方面对于代代传承下来的祭奠习俗需要保留,另一方面也需要去其糟粕,摒弃那些与时代和社会脱轨的习俗。总而言之,清明节,对先辈的缅怀应该放在心上,而不是在行为上铺张浪费,给环境以压力。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诚心不改,祭扫的方式完全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因时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