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李光海:“养菇大王”的致富路
  通讯员 穆小娟 本报记者 雷荣
  5月9日,记者随“走基层看发展,相约最美史家畔”采访采风团走进冯家岔村村民李光海的蘑菇种植点,走进温棚,蘑菇的清香迎面扑来,一簇簇平菇犹如一朵朵“小伞”盛开在菌棒上,鲜嫩肥厚。
  面对采访,李光海有些拘谨,看得出来他不善言辞,但讲起蘑菇种植、交易行情,李光海就滔滔不绝起来。他指着一排排菌棒说,“我这里每棚大概有三万多菌棒,每个平菇菌棒能产四斤多,每个香菇菌棒能产三斤左右,最近平菇每斤批发价格达6元,香菇每斤批发价格达8元,去除成本,收入也是相当好的。”
  说起种蘑菇的经历,李光海感慨良多。“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在街上讨过饭,后来开始四处打工,当过粉刷工、瓦工。”2006年开始,他接触到了蘑菇种植行业,并开始留意相关技术,他遍访全国各地学习蘑菇种植管理经验,“在云南的一个技术学习班,一节课培训费就要900元,我连着听了三节。这几年,到全国各地学习的火车票攒起来我都有一大摞呢!”他还先后在子长县郭家坪、郝家川等地种植蘑菇积累经验。就这样,善于学习的李光海从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庄户人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2016年,他决定返乡创业,在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的支持下,他合理选址,自己建棚,零成本取得无人耕种的一块盐碱地作为基地,“免除了租赁成本,每年就能节约两三万元的成本,真是帮了我很大的忙。”经过多年摸索与改进,他已经掌握了菌棒原料的比兑,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出菇率。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光海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不断学习创新,掌握了平菇、香菇、鸡腿菇等二百多种食用菇的培育技术,他还利用陕北窑洞冬暖夏凉的优势,积极利用闲置窑洞发展蘑菇培育。利用家乡的资源优势搞养菇产业,到现在一步步发展壮大,这让李光海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
  现在,李光海的蘑菇种植点已经成了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的蘑菇示范点,总投资达42.8万元,建成高标准全钢架大棚7座,并于2017年1月18日联系5户大棚种植户成立了伟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咱们县大多数火锅店和超市都使用和出售过我们的蘑菇,口碑相当好,不愁没有销路。”
  致富不忘乡亲。李光海热情接待每一个来考察的人,向他们传授香菇种植技术,分析经济账,免费为周边新发展蘑菇产业的贫困户提供菌种,给农户一颗“定心丸”。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农户来考察,加入到他的养菇队伍来,一起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