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着油漆和机油的刺鼻气味,轰鸣的设备运转声和车间里的敲击声不断传来,这就是刚刚获得陕煤集团劳动模范的黄陵矿业机电公司综采维修大工匠李海清每天工作的地方。
李海清能通过运转声听出设备隐患,摸一下设备温度便能辨析设备正常与否。凭借着精湛的维修技术,李海清带领的团队先后完成科技创新120余项,“五小”发明80余项,总结和优化作业工艺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近800万元,他因此被评为陕煤集团和黄陵矿业首席技师,成为陕煤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专业带头人。
“滴水不漏”车工李军东、“穿针引线”行车司机张秀荣、“创新达人”王新民、“黄矿工匠”盛红杰,像李海清这样的陕煤工匠,在只有233名职工的黄陵矿业机电公司不胜枚举。
“人才是基础保障,作为矿山生产服务单位,要加快升级转型力度,就要为人才搭平台、建机制、提技能,锻造出一批高级工匠,不断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效益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供应。”该公司经理张代说。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矿山生产服务单位如何会孕育出这么多的大工匠?
平台搭建铸就匠心,锻造匠艺
据了解,该公司自2008年成立至今,坚持定期举办技术和岗位练兵、“三功两素”修炼活动,对于取得名次的职工通报表扬,同时给予一定薪酬的奖励,而活动的覆盖面和职工参与度也在逐年递增,形成了全员学技术、练技能、强本领的浓厚氛围。
该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公司每年都会从培训经费中列支一部分资金用于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职工参与技能比赛有奔头、有“钱”途。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具有高级以上从业资格的“大工匠”从最初的20人增加到现在的6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6%。
2015年,该公司分别在供电所和机电总厂成立了以首席技师、首席员工,高级技术、专业带头人为领导小组的党员创新工作室,吸纳了车间、班站的青工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室会议,解决工作中的技术瓶颈,同时营造了“创新不神秘、创新在身边”的创新氛围,全员创新成常态。
机制建设打通渠道,形成品牌在该公司综合车间陈列着30余块以“工匠”个人名字命名的精优作业法图版展示,其中不乏职工“五小”发明、作业工艺、科技创新。
在机电公司,职工人人参与科技攻关,这些创新的项目和优化的工艺一经公司评审认定,具有一定成果转化价值的,该公司会给予职工一定程度的薪金奖励,同时以职工名字来命名这些创新成果和工艺方法,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使职工看得见、摸得着。
该公司还坚持“五星”员工考评机制,只有在岗位上有创新创效成果的职工才有机会晋升为“五星”员工。而“五星”员工,不仅会获得1500元的奖金,而且每天的岗位得分会相应提高。
一方面大力实施“双重奖励”和“五星”员工考评机制,另一方面该公司持续开展“金点子”“好想法”“合理化建议”活动深挖内部潜力来不断推动技术技能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帮扶帮教传承技艺,开枝散叶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在机电公司,平均每一名“大工匠”都有2至3名徒弟,他们以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党员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授业带徒、甘为人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当一名普通工人要自己能干,可作为一名‘工匠’要大家能干。”机电公司围绕黄陵矿业“三做一打造”战略目标,立足生产服务实际,以做精做优服务保障、积极拓展生产服务为目标,积极打造专业化人才矿山机电“工匠”团队,努力形成人才成长“滚雪球”效应。
该公司针对青工理论知识丰富、实操底子薄、知识接受快的特点,在全公司范围内大力开展“一对多”帮扶、师带徒、跨专业实践、AB岗作业、请进来送出去等活动,使“大工匠”的技艺得以不断传承,使更多职工成为“大工匠”。
近年来,该公司结合自身实际,以凸显机电特色、发挥机电专长为抓手,积极开展“机电大讲堂”和“技术党课”活动,大工匠走上讲台与职工一起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实现了人才一岗多能、一专多职。
来自该公司培训部门的数据显示,这些大工匠成为带动职工提升技能的“领头羊”。2014年至今,该公司先后分6次对兄弟单位300余名职工进行专业培训,受训的学员回归本单位后都成为岗位上的行家里手,该公司因此成为矿区机电人才培养基地,受到干部职工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