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名言之我见(节选)
文/李来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国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极其深远的。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凝结成一串串、一句句名言警句,它们有的思想深邃,富含哲理;有的发人深思,启迪智慧;有的开宗明义,指点人生。可以说,都是先哲们人生体验和智慧的结晶。现选出十句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慢慢品之,其味悠长,其道悠远。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影响中国人的名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充满了辩证思想,既有时空观,又有量变到质变的定律,更潜藏着事物发展的规律。
  其要义:一是时间,二是转换,三是发展。时间是前提,三十年这个时间长度正好让事物有充足的发展变化空间,足以让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大到一个集团、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有足够的时间来酝酿、变化、发展。三十年的时间,完全可以让事物实现量变到质变。中国共产党用三十年时间走向执政,国民党则丢失了大陆,成为在野党。中国共产党又用三十年改革,使中国大陆走向富强。转换的精妙在于变化,变化既有外因的,更有内因的,决定作用是内因,内因决定着事物走向。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则是生命。当然,发展之规律是螺旋式、波浪式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提醒国人要胜不骄、败不馁,以淡定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对待充满矛盾充满变数的现实世界。
  这句经典之句,如同肥沃的田野,让处于劣势的人,心中充盈着激情、充盈着希望。人们坚信只要肯努力,一切都会变好的,“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房子、车子、票子都会有的。它激励着国人积年累月地奋斗着,相信苦苦奋斗,一定会迎来繁花似锦的一番天地。华为集团的任正非,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等大佬们,都是白手起家,三十年的奋斗,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业绩。
  这句名言,也如同警钟,时刻响在处于优势地位的国人心中,提醒他们时刻要保持警觉,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状态。要防微杜渐,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修正不足,不断超越自我,时刻保持活力。如大陆的荣氏集团、香港的李氏家族,都做到了百年不衰,持续发展。
  这句警言,同样让国人知道事物是波浪式前进的。不管你处于高潮还是低潮,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心中都要有定力。人间的风水,其实就是你自己,只要你能厚德,就一定能载物;只要你心存善意,就一定会有宽松的环境;只要你乐于施善,就一定能得道多助;心中自然多了几份淡定与坚持,多了几份警觉与图变。不管身处何境,不论时间如何推移,心中的希望常在,行动的努力不变。国人就是在这样的名言激励下,怀揣着不变的激情与坚韧,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一路走来的。
  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这句名言,对国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刻的,在国人心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自从有了教育,特别是实行科举制度后,“学而优则仕”则伴随着国人一路走来。
  “学而优则仕”中的“学”是基础,“优”是结果,“仕”是目的。从“学”到“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更是学者从蛹到蝶的一次华丽转身。在这个过程中学子要经历一次次考核、一次次选拔,优者的产生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过程,是要忍常人难忍之痛,吃常人难吃之苦,才能脱颖而出。一旦考取功名,便会受到王者的青睐,社会的尊重,得到的自然是高官厚禄,读书自然成了最荣耀的行业,也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共识。“学而优则仕”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仕”的诱惑下,无数有条件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人走进了学堂,在众多学子涌向学者塔顶的过程中,便是中华文化成果普及传播的过程。
  “学而优则仕”,它摒弃了世袭,使无数被边缘化的人和社会最底层的人看到了曙光,有了奋斗的目标。这种不问出身、只看学问的选拔机制,自然受到国人最广泛的拥护,读书成了人们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学习当然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学而优则仕”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深深融入国人血液之中,成为最昂扬的基因密码,激励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挑灯彻夜苦读,坚持十年寒窗,以求金榜题名。他们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好书就有好前程,是他们坚定的信念。读好书成了他们一生不变的追求,久而久之,读书人养成了一种坚韧的性格,不屈的傲气。这种性格和傲气,慢慢变成了中华民族打不垮、压不弯的民族气节。
  这种择优重用的科举制度,给沉闷的封建社会带来阵阵清风细雨,整个社会为之一震,人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盼头。由于国家意志的介入,使得考核和教材实现了全国的高度统一,文明成果有了施教的渠道,有了统一的传承平台。在科举制指挥棒的指挥下,文化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在众多民间佼佼者参与下,举国上下连为一体,文化传承自然有了广泛的民间基础。即使政权更替、外力侵入,也影响不了文化的传承。这种流入国人血液之中的文明成果,不会因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朝代的改变而改变、更替而更替。几千年来,文明传承从未断过,科举制起了关键的作用,这就是中华文明历劫不死的原因所在。今天,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传诵着两千多年前一位老人的“三人行,必有吾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之声,仿佛让人穿越时空隧道,领略一位老人智慧的吟唱。
  当然,科举制有其不足之处,但与它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比,不足也就微不足道了。这种制度下产生的“学而优则仕”,对国人的影响是沁人心肺的、深入灵魂的。今天的社会,为“学而优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择优录用,仍是今天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须自身硬”这句话的原意是打铁用的榔头要比被打的铁块坚硬,才能打出所需的铁器。引申为律人必先律己,正人必先正己。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名言,能为国人认可,并经常挂在嘴边,是因为在中国浩如星海的名言名句中,极其少见的“下对上”提出要求的经典之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只有君对臣提要求,上对下提要求,父对子提要求,哪有下对上提要求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说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言语来实属不易,国人自然感到为之一振,眼前一亮,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因此,这句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大白话,就能悄无声息地走进国人的心坎,融入国人的灵魂,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言。
  这句大白话,含蓄表达出人际关系的特征,道出上下级关系的真谛,也说出领导的表率、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领导干部处于一个集体的核心,具有决定、决策权,他的言行自然直接影响着所属人员。领导能做到律人先律己,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能做到;要求下级不能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这个集体、政党肯定是纪律严明、步伐一致、充满着正能量,充满着朝气。反之,必将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对策。充满着阳奉阴违,充满着离心离德。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非常重要,因此社会上才有“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队干部”之言。战争年代,仗打到关键时刻,一线指挥员一句“跟我上!”战士们就会视死如归、勇往直前。若一线指挥员拿枪对着士兵高喊“给我上!”士兵只会畏首畏尾,退缩不前,其结果不言而明。
  无数事实证明,领导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关乎着事业的成败,而且关乎着人心的向背。在现实社会中,领导不仅决定着你的工作,而且决定着你的命运,所以人们都希望能遇到一个好上级、好领导,因为跟对领导至关重要。前年,我到上海浙江旅游,上海的朋友给我们派了一辆车,一路上,司机师傅五次谈到他的老板,言语中充满了对老板的敬意。在老板的点化下,他倒了几次房,给自己在上海倒出三套房子来。白领阶层要在上海有三套房,恐怕也不是件容易事,何况一个打工者。其实人一生不在你干什么、怎么干,关键是看你跟谁干。跟着开国伟人,你可成为开国元勋;跟着盛世伟人,你可成为一代名臣;跟着战神,你可成为战将;跟着学界泰斗,你可成为饱学之士;跟着商界奇才,你可成为一方富翁。其实,任何一个成功人士前行路上,都有贵人相扶。人生这局棋,真有点造化弄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关键是这个“硬”字,其意一是要求领导自身过硬,二是要求领导懂得自勉。如今,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必须培养大批思想、能力、作风过硬的领导干部队伍,必须锻造一大批各行各业中坚力量、领军人才。除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培养外,更应重视领导干部情怀、境界的培养。一个人如果有了大境界,其思路必清,其毅力必坚,其品行必高风亮节,其行为必率先垂范。锻造有境界的领导干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鲜活生动的实践中去培养、去陶冶;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选拔。让那些有胸怀、有境界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担当起历史和人民的重托。这句名言也会勉励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人,以自己精湛的业务征服人,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人。做到站着就是一个标杆,向我看齐;坐着就是一块磁铁,向我靠拢。领导的“硬”来自领导的“威”,领导的“威”来自本身的人格魅力、感召力和执行力。
  愿我们的国人常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名言要求监督领导干部,愿领导干部也常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勉励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