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青春绽放扶贫路
——记延安卷烟厂驻延川县杨家塬村干部马良
    ●马良(左)与村干部筹划村上未来发展
  本报记者 班姣 
  “青春如火,少ー点儿热情便不温热;青春如水,少ー点儿激情便不奔腾;青春如歌,少ー个音符便不动听……”在马良帮扶日记里,这段洋溢着无限激情的话一直都在激励着他。近日,记者来到延川县杨家塬自然村,走近这位年轻的驻村干部,了解和感受他的驻村生活。
  杨家塬村是个塬上村,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12户436人。全村有党员20名,贫困户28户92人,其中兜底户3户6人,在册户6户16人。该村土地缺乏,生产环境不好。2017年5月,马良刚到村上时,不少村民都对这位年轻人充满质疑:“不会就是来‘镀金’的吧?”“又是一个干一段时间就走的人?”……面对村民的疑惑,如何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成为马良到杨家塬村后开展工作最大的障碍。
  为了尽快融入村中,与村民打成一片,马良下了一番功夫。他发现,自己刚去的时候正值春季,不少村民都忙着耕种。一些村干部会走到田间地头,先给村民发根烟,然后与村民拉家常,了解情况。这时,村民们一般都会停下手里的活儿,认真地跟干部交谈,气氛也很融洽。发现这个细节后,马良每次找村民了解情况的时候就会特意准备好一盒烟。趁着给村民发烟拉家常、嘘寒问暖的机会,他向村民们了解村上的情况。慢慢地,村民们都敞开心扉,跟马良详细地反映村里的生产及村上贫困户的情况。谈起这段经历,马良表示:“了解村情民意,就是要真心实意,放下架子,与他们打成一片,真正融入到村民生活中去。”
  通过走乡串户,马良了解到杨家塬村的主要问题:前些年村上建设了28.8亩果园,但因管理不到位,长势不好。去年,村上又建成15亩苹果幼园,因缺少物资和技术而发展缓慢。由于在产业发展方面没有村办集体经济,贫困户增收困难重重。另外,由于果园在塬上,通往果园的产业道路路况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是常有的事。针对这些问题,马良与村党支部干部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召开村民座谈会的形式,征求村民对村子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讨论,他们制定出“远抓苹果、近抓产业、科学发展”的发展规划。
  同时,马良先后多方协调资金54余万元,全力帮助村民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其中,争取项目资金4万余元,维修了通往果园的产业道路4.8公里,解决了村民维护果树而出行难的问题;为杨家塬村24.8亩老果园进行土地整理;利用延安卷烟厂精准扶贫资金,为杨家塬村所有贫困户共发放了14吨土豆种子,确保他们有基本的收入来源;协助杨家塬村干部筹建村办企业粉条加工厂以及办理各种手续。通过一年的努力,杨家塬村有5户9人脱贫,全村人均收入比2016年提高1000元……一桩桩实事,一个个变化,甜在了杨家塬村民的心头,暖在了村民心间。
  如何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杨家塬村大部分村民观念保守、思想闭塞,存在惰性思维,“等靠要”思想严重。马良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要想真正让村民脱贫不能仅靠偶尔的经济“输血”,而是要让他们自己“造血”。马良便从提高村民思想认识入手,他找村党支部书记商量,在村党员活动室先后召集村党员开展了4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道德大讲堂”活动。通过定期的“扶智”活动的开展,杨家塬村村民正在慢慢改变自己“等靠要”的思想。
  扶贫工作是平凡而艰辛的,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鲜花掌声。自扶贫以来,马良从未叫苦喊累,义无反顾地走在乡村之间,下乡镇、进农村,走街串巷,入门进室……现在,杨家塬村果园丰收了。
  “世上有许多生路,走的次数多了就变成了熟路;世上也有许多陌生人,接触的次数多了,也就变成了熟人。杨家塬村民已经成了我的亲戚,他们的现状与我息息相关。”马良感慨地说,“帮群众做点实事,我心安;看到群众的笑容,我的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