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谈落榜
文/胡小龙
  最近陕西省的高考分数线公布了,几家欢喜几家愁,考上好大学的人可以放松放松了,落榜的人可能会心情低落、无所适从。
  面对外界的诸多压力,落榜生往往需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来自我调节。有的人选择去上专科学校,有的人选择去复读,有的人选择直接进入社会找工作,这些决定全都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能静下心来,仔细去想自己到底适合去走哪条路的人并不多,落榜以后何去何从,未尝不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
  我周围的一些同学也有过高考落榜的经历,但他们现在的工作干得不错,生活得也不错。当初去上专科的现在也都上班好几年了,他们正在自己目前的既定轨道上努力着。复读过的后来也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早早进入社会的,现在差不多都已结婚生子,这些年在外面挣了不少钱,日子过得也挺红火。所以,对于当年一举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来说并不是一劳永逸,实际上许多人在大学反而迷失了自我,放纵了自己,荒芜了青春,到头来许多方面还不如那些早早走入社会的同学。
  古往今来,许多经历了落榜的人,在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人生道路之后,最终都有不俗的成就。在实行科举制度的封建社会,不必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也不必说领导过农民起义的黄巢和洪秀全、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他们都经历过数次落榜,但最后都放弃了科举考试。有一个人屡败屡战,“复读”到底还是没有考中,这个人就是蒲松龄。
  蒲松龄一生不得志,参加了不下十次科举,从19岁的翩翩少年考到白发鬓鬓的老人,他终究没能跨过科举考试那道坎。现在有的人可能觉得他非常可笑、可悲、可怜。但是在当时他只能求这么一条出路,因为科举制度是蒲松龄这样的穷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屡次落榜这又如何呢?科举考试失利并没有妨碍他写下巨著《聊斋志异》,也许正是他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催生了他作品情节的幻异曲折和跌宕多变。郭沫若曾称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聊斋志异》被学术界赞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记载的故事至今还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给不少编剧提供了创作的素材,这样的人生不也很有意义吗?
  人的一生可能会遭遇非常多的“落榜”,不仅仅是中考、高考、公考等等。在如今这个时代,优秀的样子千姿百态,活出自我的方式更加多元,没有人能掩盖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芒,包括高考在内的落榜都没有权利一票决定我们的人生。只要还有时间,我们永远握有选择权,拥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