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宜川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员杨宏
杨宏(左二)向王湾村菜农讲解甜瓜管理技术
  通讯员 李文振 本报记者 雷荣
  他,一个学农的中专毕业生,一个工作24年的普通干部,一名平凡的共产党员。
  他,为了心中的“绿色蔬菜梦”,10年间改变了全县1.86万亩土地,使亩均收益从百元跃升到上万元,当地群众由此踏上富裕路。
  他,就是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福星”的宜川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员——杨宏。
  传授科技,让百姓土里刨金
  “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改变川道单一落后的耕作方式,从贫瘠的土地上实现增收,这是我的责任。”
  1994年从延安农校毕业后,杨宏被分配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现改为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上班,先后在农村能源岗位上摸爬、在蔬菜技术推广岗位上滚打,他的身影一年四季在山村川道中奔波;他的实干、执着、认真,博得了百姓、同事和领导的称赞。
  2012年,宜川县为改变全县川道村群众单一落后的种植方式,决定实施设施蔬菜种植,以增加百姓收入。那一年,杨宏被派往英旺乡负责富庄村的大棚科技指导工作。“缺技术、缺资金、缺设备,主要还是村民缺乏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杨宏回忆着刚接手时的情景。
  为打开工作局面,杨宏白天跑部门单位争取项目资金,晚上入户调研做工作,深夜上网查资料学技术……
  有一年,富庄村发生严重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毒,此病毒能导致番茄减产30%~50%,对于农民一年的收入来说影响很大。杨宏看在眼、急在心,多次向省市专家请教、学习,住在大棚观察、研究、总结,与菜农交流沟通再研究。两个月后,终于总结出了防治办法,使二茬番茄顺利收获,为菜农挽回了经济损失,也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菜农们高兴地说:“多亏了杨技术员,要不可就赔死了。”
  2014年,宜川县坚持把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发展棚栽业。投资了360万元,对富庄村2002年建设的85座旧损棚全部进行了改造,达到高标准示范棚。当年,富庄村村民蔬菜棚均收入2万余元,各类瓜果棚均收入高达4万余元。
  然而,杨宏并没有选择满足,他把目光再次聚焦到“科技兴菜”上,依靠现代科技支持,引导农民发展弓棚菜、露地菜及名特优蔬菜,积极推广蔬菜生产六大实用技术,逐步实现“布局规范化、生产专业化、装备机械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产品绿色化、经营产业化”。
   扎根土地,让群众脱贫致富
  20多年来,杨宏深刻认识到,作为基层农技人员,要不怕吃苦,勤奋学习,技术规范,勇于担当,何况他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县展开,按照县上将棚栽产业作为确保区域性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的要求,杨宏对“丹州2015年前新建的所有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摸清了空棚、弃棚,以及愿意发展棚栽业的户数、新建棚数,为后期示范点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
  “要注意温度管理,一般控制在28度左右,超过30度就要进行对称放风;成熟后期,要及时采摘、点花、追加水溶肥,留二茬瓜,可以增加产量……”在王湾村生态旅游脱贫示范基地大棚内,杨宏正在给张荣和其他几名菜农讲解甜瓜管理技术。
  38岁的张荣是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人,家有3口人,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收入微薄且不稳定,2015年被认定为贫困户。“过去家里种9亩玉米,一年收入也就是7千元左右。”张荣说,在2013年时,她家也尝试过温棚种植蔬菜,但因缺乏技术、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一个年棚收入只有2000元。
  后来,杨宏主动上门,帮助她重新修建了温室大棚,指导她蔬菜种植技术。那一年,她家大棚收入达到5000元,她也基本掌握了种植蔬菜技术。
  2017年底,张荣顺利脱贫。今年,张荣在政府的帮助下发展了7个大棚,种植甜瓜、西瓜、小番茄、哈密瓜、羊角蜜等时令蔬菜和水果,并由杨宏负责技术指导。张荣感激地说:“非常感谢杨宏,是他指导我们贫困户种大棚,才过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2017年底,我村群众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8000元。现在,老百姓积极性非常高,家家户户发展起了棚栽业,特别是28户贫困户在杨技术员的技术指导下,走上了大棚产业致富路。”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党支部书记张清明高兴地说,目前,全村共发展高标准温棚140余座,棚均蔬菜效益达到了2万元、瓜果效益达到了3.8万元,大弓棚效益达到5000元。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近年来,杨宏为发展大棚种植产业的村庄连续培养出了多名农民技术员,英旺乡富庄村的李东福、孙建旗,王湾村何青山,已经能为村庄大棚产业发展独当一面。
  同时,杨宏还开展市场调查,广泛收集第一手信息,利用微信群及时为菜农提供和发布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价格信息、品种信息,确保菜农合理安排茬口和生产行为,促农增收。
  杨宏,这个扎根于家乡泥土中的共产党员、蔬菜技术员,几十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绿色蔬菜梦”连同自己为民富裕的信念一同种进他深爱的黄土地,用汗水把个人价值揉进贫困群众的幸福里,融化进这片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