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守护一方百姓安宁
——记延川县人民法院文安驿法庭庭长张克宁
    ●张克宁在学习业务
  通讯员 李小兵 康莉 本报记者 王静
  从业25年,从初出茅庐的书记员到双鬓染白的员额法官,他始终扎根基层,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就是延川县人民法院员额法官、文安驿法庭庭长——张克宁。
  1993年,张克宁调入延川县人民法院,在办公室担任文书工作。1998年,因工作需要,他进入刑事审判庭担任审判员。从2003年开始,他出任文安驿法庭庭长。在这个平凡又艰苦的工作岗位上,他恪尽职守,无怨无悔,一干就是15年。
  多年来,他办理的案件95%以上都是在3个月以内结案,没有一起案件超过法定审理期限,结案率每年都是100%。2016年成为员额法官之后,连续两年他的办案数量都位居延川县人民法院所有员额法官的第一名。可是在实际审理案件过程中,为查清案件事实他不辞辛劳走访调查,分析认定证据反复推敲慎之又慎,为准确适用法律他旁征博引再三斟酌。尤其是在案件调解过程中,为了定纷止争,化解矛盾,他不厌其烦一次次往返于单位和当事人家中,深入了解情况,耐心说理说法。遇到一些难缠的当事人,他会连续几个小时甚至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和群众坐下来拉家常,讲道理,摆事实,讲法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耐心细致的倾听与劝解往往会抽丝剥茧般地解开当事人心中积怨已久的疙瘩。
  2012年的一个冬天,文安驿法庭辖区内关庄镇某村的王大娘颤颤巍巍地走进了张庭长的办公室。王大娘年近七旬,膝下有5个子女。一年前王大爷去世后,几个子女因为家庭矛盾争吵推诿,都不愿意承担王大娘的赡养义务。张克宁一边耐心倾听王大娘的诉说,一边让书记员把这些事实理由记入笔录,以口头起诉的方式受理了案件。由于王大娘的几个子女不在同一个地方居住,案件受理后,张克宁连续奔波几天,分别前往王大娘每一个子女家中送达了应诉通知等法律文书,要求他们在指定的时间到法庭共同协商处理。
  预定的调解时间到了,可是王大娘的几个子女均未现身法庭。这种追索赡养费的案件,根据法律规定被告必须要到庭。经过两次传唤没有理由仍然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拘传被告到庭。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身患感冒的张克宁再一次驱车出发,冒着严寒到每一个被告家中耐心劝解。王大娘的几个子女被张克宁的真诚感动了,一年多不往来的一家人终于在法庭上团聚了。
  张克宁邀请了人民陪审员参与共同调解纠纷。大家围坐在一起坦诚面对,畅所欲言。王大娘的几个子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经过几个小时的调解协商,5个子女同意轮流赡养王大娘,案件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临出门时,王大娘握住张克宁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她老泪纵横地说:“张庭长,为我的事情你忙前跑后不知走了多少路,磨了多少嘴皮子。你真的是把我当亲人一样看待啊!”
  2014年,文安驿镇下驿村因小城镇建设,全体村民的宅基地被依法征收。该村村民张正明、张正雄(化名)兄弟却被村委会告知无权获得土地补偿费。张氏兄弟为此多方奔走,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无奈之下,只能一纸诉状将村委会告上法庭。
  经审查,张氏兄弟幼年丧父,二十多年前随母亲改嫁从别处落户到下驿村。成年后在下驿村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也有独立的承包地,完全具备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按照法律规定,张氏兄弟拥有和其他村民同等的权利,应当获得土地补偿。可是2013年张氏兄弟的母亲与其继父离婚后,村委会便认为张氏兄弟是外来户,拒绝承认他们的村民资格。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张克宁找到村委会负责人,详细解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村委会负责人面露难色,说不给张氏兄弟分钱其实是多数村民的意见,暗示张克宁要慎重考虑。还提出一起吃顿饭,请张庭长通融通融,但被张克宁婉言谢绝了。村委会负责人不死心,四处托人找关系给张克宁说情,找门路施加办案压力。还扬言说村里现在有的是钱,官司打到哪儿都不怕。
  面对前来说情的人,张克宁说:“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们连群众最基本的权利都不能保障,那还谈什么维护公平正义?”几次调解无果后,村委会负责人玩起了躲猫猫。打电话不接,上门找躲着不见。面对焦急的张氏兄弟,张克宁顶住压力,果断地依法做出判决,张氏兄弟最终获得了应得的土地补偿费。
  25年的法院工作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张克宁也因此获得了众多的荣誉。他先后被省市县授予个人三等功,获得群众满意政法干警、全省法院办案标兵、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全市法院工作先进个人、政法综治维稳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