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尚文庆
曾经黄沙漫天的鼓乡大地如今绿意盎然,昔日贫瘠的白于山区种满了茂盛的果树……退耕还林20年来,安塞区共完成造林任务129.76万亩,为延安建立起一道道密集的生态屏障,同时也为老区人民开拓了一条绿色的致富道路。
打造延安北部生态屏障
“以前到了春天,沙尘天气一来,刮得大家眼睛都睁不开,现在再也没有这种天气了。”安塞区坪桥镇马家源村村民康世新感慨道。
安塞区承担着延安市主城区主要的生活用水,是延安北部最主要的水源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安塞的生态建设担负着为延安阻泥沙、保水源、维护生态安全的重任。
“安塞的北部,尤其是镰刀湾、坪桥紧靠毛乌素沙漠,是我们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安塞区林业局局长刘斌介绍说,安塞区在这两地完成造林41万亩,有效控制了风沙侵害。
在树种选择上,安塞区在退耕地上大量种植防风阻沙能力强的纯生态林,如刺槐、沙棘等。安塞区林业局监测显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998年的1.4万吨/平方公里降到目前的0.54万吨/平方公里;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5平方公里;年均总降水量增加23.8毫米;境内主要河流泥沙含量下降67公斤/立方米。
构建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安塞是苹果最佳适生区。沿着崎岖盘旋的山路,坐落在沿河湾产业带上的方塔村,虽然还没有到最忙季节,但果园里到处都有果农忙碌的身影。苹果种植大户白志政整日忙着施肥、浇水。2002年起,白志政把家里的30亩退耕地种上苹果树。因为品质好,他家的30亩果园与江苏果商签订了10年购销合同,根本不愁销售。“这些都是山地,以前广种薄收,改种苹果以后,每亩地收入能达到4000多元。”白志政开心地说道。
方塔村像白志政一样的村民有601人,1998年承担退耕还林任务以来,方塔村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目前,该村有苹果园2470亩,好的年份,仅苹果一项实现总收入990多万元,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16439元,是安塞区靠林果实现脱贫的典型村。
方塔村的变化是安塞区发展林果经济,为退耕群众谋划绿色发展道路的真实写照。目前,安塞区累计落实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1.31亿元,退耕农民人均受益7800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量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为了进一步帮助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安塞区制定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发展棚栽、林果、草畜、杂粮、香菇等农业产业,农业主导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已达到48%以上,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了少种、精种、高产、高效的发展路子,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昔日贫瘠的退耕地现已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三变”改革推动绿色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推进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成为退耕还林的主要模式。
高桥镇南沟村就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村。驻村干部张光红告诉笔者,南沟村将全村22500亩荒滩、沟洼和山林地折股量化流转到企业,建起了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农民以土地入股,再到示范园打工,既解决了短期收入问题,还激活了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脱贫致富之路。随着格桑花谷、生态酒店、沙地摩托、魔幻迷宫、果业采摘等娱乐休闲设施的不断完善,南沟作为延安市美丽乡村休闲旅游首选地,吸引力越来越强,仅2017年就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2017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让农民尝到甜头、看到收益是最重要的。这样,产业才能发展壮大,绿色生态之路才能越走越远。”张光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