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湾村广场一角 ●贫困户吕长存正在采摘木耳 通讯员 周腾腾 杨媛 本报记者 雷荣
盛夏时节,丹州大地终于迎来了连绵雨季,让闷热的天气一下子变得凉爽起来。
地处宜川县城南川的高湾行政村,昔日的泥泞土路、低矮窑洞已经被干净的水泥路、整洁的新平房所替代,只见刑家媳妇忙着收拾新屋子、吕家大叔忙着打理木耳、祖家大爷带着孙女在广场休憩……红红火火的生活景象向人们展示着一个新高湾的蓬勃生机。
“自从2015年县委办派来了驻村工作队,咱们的日子真的是一天一个样。”高湾村村支部书记如是说。
高湾村位于宜川县城以南15公里处,辖三角、东付曲等8个自然村,总人口276户951人,其中贫困人口121户328人。自2015年宜川县委办驻村帮扶以来,脚踏黄土地,情系贫困户,用真情真心帮助村子改变穷困面貌,几年间,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致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7年底,全村贫困人口锐减至28户45人,农民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宜居环境让群众更舒心
“窑洞里黑得亲戚都不敢来,尤其碰上下雨天我都不敢住。”贫困户刑银池坐在新建的平房中回忆道。
刑银池家共有5口人,早些年都挤在土窑洞中,逢年过节儿女都不愿回家。在县委办和丹州街道办的帮助下,他们一家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土窑洞,住上了新房子。“去年过年,孩子们都回来了,全家在新房里一起过了个好年。”刑银池妻子开心地说。
自进村帮扶以来,县委办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共帮助群众进县城安置2户、集中安置点安置9户、危房改造124户、分散自建2户,实现了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实施了生产道路和巷道硬化、安全饮水、河道整治、卫生厕所、民居改造、文化休闲广场、标准化卫生室、垃圾中转仓、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工程,人居环境彻底改观。
坐在新修建的幸福廊中,73岁的祖大爷一个劲地说着:“好、好、好。”祖大爷家与广场仅隔一条马路,每天茶余饭后,喜欢带着孙女在广场休闲纳凉,看人们跳着欢快的舞蹈,听人们聊着开心的事情,看着生活了一辈子家乡的变化,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多元产业让群众更安心 谈到发展变化,61岁的仇栓成更有话说。他不仅搬进了新房,添置了电视机、沙发等新家具,更是发展了10个大棚,养了200多只鸡,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这都得感谢党,感谢帮扶干部,你看,这大棚中的菜长得多好,成熟也快,这一棚一年能增加近5000元呢。”望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蔬菜、水果,仇栓成自豪地告诉记者。
为了拓宽高湾群众的脱贫致富路,县委办围绕“长期能致富、短期可增收”目标,扶持建成三角村设施蔬果自主采摘弓棚90棚,带动全村蔬果种植弓棚达到178棚;配套建成三角等6处休闲垂钓乐园,220亩油用牡丹观光园,300亩苹果自主采摘园和4家风味农家乐,成为市民群众的休憩游玩地。村里还采取“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集中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实力企业,带动121户贫困户户均年分红1500元。同时,还拓宽光伏扶贫路径,带动全村兜底贫困户户均年收益3000元,发展种植黑木耳17000棒,养羊大户11户、养猪大户3户、养鸡大户1户、中蜂养殖户16户。
58岁的吕长存因妻子患病,发展产业没有劳动力,帮扶队根据他家实际情况,帮其引进了木耳种植、油用牡丹栽植等产业,还帮其儿子选聘为村里的生态护林员。“左书记为了我的事,来了好几次,我今年靠这些收入能达到上万元,明年的生活肯定比今年还要好。”憧憬未来,吕长存自信地说道。
“爱心超市”让群众更暖心 “超市办得好着呢,平常稍微勤快些,就能换来不少好东西。需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写到墙上,包扶干部几天就给你兑现了。”贫困户常新年满意地说道。
常新年是今年村里的“脱贫明星”。他平常靠清理水沟、打扫卫生积攒积分,并用积分兑换了面粉、大米、手电筒等生活用品,节省了不少生活开支。在超市里,油盐酱醋、牙膏、牙刷、镜子、肥皂摆满货架,还有电风扇、电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截至目前,55户村民已兑换了6000多元物资。
“爱心超市”的建立,让全体村民都可通过比脱贫致富、比环境卫生、比家庭和谐、比遵纪守法、比社会公德等五个方面获取积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高湾村采取扶贫小喇叭宣传、口袋书普及推广、村规民约激励约束、“爱心超市”有偿激励、脱贫典型现身说法、创业技能提升培训、文明家庭公开选评等方式引导鼓励群众,坚定村民致富信心。
“三年帮扶路,苦过也累过,但看到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值了。”县委办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杜宝平说道。
如今的高湾村,日子红火,乡风更加文明纯美,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着村规民约,人人都争先进、讲文明,到处充满着干劲,洒满了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