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王伟(右)在村民家查看蜜蜂养殖产业 本报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屈艳艳
端午节,办公室门前挂着群众送来的粽子,厨房里堆满了村民送来的各种新鲜蔬菜,电话里真挚的感谢……在洛川县菩堤乡王家河群众心中,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的第一书记王伟就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摸透村情民意
着力改善民生 王家河村地处洛河峡谷地带,受自然条件限制,王家河村以种植玉米及其他杂粮为主要收入。全村125户422人,其中贫困户42户153人,为全县73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虽然早已了解了王家河村的基本情况,可是来到王家河村的王伟还是被眼前看到的这一切震惊了:尘土满天飞的村道,半山腰上年久失修的房屋和窑洞,会议室里七扭八歪随时会倒塌的桌椅……眼前的这一切让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他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为了尽快熟悉并适应农村的工作和环境,他和村组干部一道起早贪黑走门串户,与不同层面的群众座谈沟通,及时掌握村情民意。
由于地形特点,王家河村以前没有村庄建设规划,村上的基础设施较差。王伟驻村后和“两委”班子成员共同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绿化美化村庄规划。规划制定后,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争取县级相关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多次到帮扶单位、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说明情况、申请项目、寻求帮助,先后修筑硬化了王家河村巷道5条,修建高标准彩钢房6间,维修党建室、卫生室5间,并配备齐全办公设施,随后自己又出资购买了扫描复印打印一体机,从而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解决了群众为复印一张身份证要跑几十里山路的问题。
今年,王伟积极联系对接危房改造扶持政策,在完成剩余3户贫困户危改的情况下,将全村居住土窑的17户群众纳入危改范围,让非贫困户享受到国家对农村的普惠政策。
如今,走进王家河村,没有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迫,脚下平整的水泥路宽阔干净,高标准配备齐全的党建室、卫生室宽敞明亮,正在修建新民居的工地上热火朝天……
“路宽敞了,我们的玉米也能卖到和邻村一样的价了!”“村上有了健身器材,农闲时我们也能运动运动了!”“新房子马上就修好了,终于告别土窑洞了!”村民你一言他一语地细数着王伟给这个小村庄带来的变化。
转观念拓思路
干群齐心挖穷根
苹果作为洛川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在全县塬面地区发展得稳定成熟。然而,王家河村王家河组山峁上没有连片成规模的土地,川道又不适宜苹果种植。玉米和其他杂粮作物是他们的主要收入,农民收入极其低下。
王伟知道,要想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就要另辟蹊径,去寻求适合本村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改变过去单打一的玉米种植为主业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农村“三变”改革,今年3月份,他联系引进西安淼硕工贸公司投资400万元的200亩樱桃栽植采摘园和陕西果业集团投资300万元的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已建成落户王家河组。这两个项目的引进可以吸纳贫困户42户,每亩土地保底分红500元,并为每户提供用工岗位1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增加9.5万元,从此实现了壮大集体经济的目标。
同时,王家河村利用季季旺农牧专业合作社优势,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入社,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及各项政策扶持,已建成猪舍1座,养殖藏香猪、小香猪、杜洛克等优质肉用森林猪300余头。其他养殖户的牛、鸡、羊子和蜜蜂养殖初成规模,村民收入年年增长。
共建和谐新农村
精神文明是关键
王家河村民主要为70年代由榆林米脂、横山、绥德和延安子长逃荒迁入定居。因为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村民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冲突,是很难调解的。因此,王伟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了“文明农户、文明村民、道德模范”活动,积极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提升群众精神素养;自己出资为村部购置了垃圾桶和卫生清扫工具,引导群众养成良好文明卫生习惯,全村卫生面貌有了极大改观;调处村上邻里纠纷8起,并成功化解矛盾,全村没有一例上访和社会治安以及刑事案件发生。
村民惠兴斗居住的土窑洞,年久失修,每次村里开会的时候,不用他自己提,村民主动提出来要先给他解决住房问题,优惠政策先给他;88岁的李兆蓝老人长期义务为村里打扫卫生;受到王伟帮助的李生芹,主动帮助比自己还困难的邻居,只为将爱传递……这位“全市优秀第一书记”的到来,让这个川道里的小村庄沸腾起来。在他的带领下,王家河群众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脱贫致富的决心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