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窑洞是我家
张亚宁
  我家在陕北,住的是窑洞。
  陕北窑洞,黄土高原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正如说起北京,会与四合院紧密地联系起来,说起山西,以乔家或者某家大院为荣。朴素而凝重的陕北窑洞是勤劳朴实的陕北人民的智慧结晶,人类以定居方式生活的一块活化石。走进陕北,在平川、沟壑,或高山、坡上,一院院,一孔孔,依山而建的窑洞像朴实憨厚的陕北汉子刚毅地矗立着,静静地守望着这块得天独厚的热土,又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眼睛,忽闪忽闪的。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最早始于周代,勤劳的陕北人依山挖洞而住,用智慧修葺毛坯窑洞,根据生活的需求修建砖窑洞……历经风风雨雨,陕北窑洞的修建技术和规模不断进步,建筑风格却恪守不变,犹如热情好客的陕北人。一院地方以三孔窑洞居多,也有一孔或两孔甚至五孔、七孔为一院的。在农村,有三孔以上者,正中间的一孔作为主房,其余储藏粮食和储存农用工具及杂物。在城市就有所不同,大多是住人。院前宽敞,可以种蔬菜、圈养家禽。院落收拾得干干净净,筑围墙或栽棵树,种些多样花草。脑畔形式多样,皆以地形不同而千姿百态。
  起初挖洞只为安身,到后来建窑洞满足各种各样生活需求,这一发展史见证了陕北人的生活从贫穷落后迈向幸福的光辉历程,展现了陕北劳动人民和民间巧匠的审美追求。走进院内,几孔窑洞修建得整齐,统一灰蓝色,勾出错落有致的洁白线缝。窑洞的窗别具一格,陕北人亲昵地称为窗格格。窑洞内的采光均通过窗户透进去,每孔窑洞的窗户做工都非常精致,千姿百态,均为雕刻的镂花空格,巧妙地镶嵌着形式美观的图案,在洁白的糊窗纸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美观。可见,民间巧匠是多么巧妙,蕴含着华夏祖先遗留给后人的智慧是多么的高超。窑洞布置就各不相同了,窑掌或靠窗户盘着炕,其他装饰就看细心的主人如何布置了。
  哦,陕北窑洞,我的家。
  我在土窑洞住时,是我们一家人最苦的时期。由于窑洞年代已久,每当暴雨或连续几天下雨,窑洞口时不时就有泥块掉下,坐在炕上,听见门外“扑通”一声,感觉软软的泥块像掉在心里一样,并非掉在门道。雨停了,赶忙跑出去铲除堆积在门口的淤泥。有时为防止淤泥涌入家中,下雨之前,就在门口挡一圈干土,这样流下来的湿泥就往外流了。住处常常受到村里人的冷嘲,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即使这样艰苦,但每当回到家里,就感觉是最舒服、最幸福的。吃、住、学习,一家人其乐融融。土窑洞里,流下了我们的泪,却积淀了我们的做人处事。
  就是这样一孔简陋的土窑洞,也并非属于我家,是我们寄居同村人闲置的土窑洞。早些年,父母执于供书,家境更加拮据,一家人只好寄住在同村人家的土窑洞里。每每看到村上有新建窑洞,很是伤心羡慕,盼望能修起属于自家的窑洞。两个哥哥相继读了中专,家庭经济好转,手头有了余钱,父亲跑了好几个部门,出了十几块钱审批到地。在家乡有谚语:“箍窑盖房,一世最忙。”一家人前前后后忙了好些日子,修起来四孔窑洞。谁知道,一家人搬进去住了不到三年,便迁居县城。离别村子,偶尔还会梦到那几孔窑洞。每次回老家,总要对随同的人说起曾经居住的窑洞以及关于窑洞的许多事。
  在陕北,许多人像我一样,都曾在坚实的窑洞里挑灯夜战,走出了小山沟。客居他乡,或居住在村里,谁能忘记窑洞恩赐的恩情?似乎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窑洞的某一个地方牵着心的另一头。正因如此,我常常骄傲地说:窑洞是我家。在乡下时,村里人嘲笑我家寄住别人窑洞,甚至有人挑拨我家窑洞的主人,母亲偷偷地流过很多泪水。还好,这家窑洞的主人非常善良,从未为难我们,直到我家搬进新房。有人对我母亲说,早知道住几年就搬走,还不如当初不修窑洞,母亲以笑答之。若是,我们家里人说当初浪费了钱、浪费了力,母亲立刻严肃地说:“修起来的,仅仅是四孔窑洞吗?”小辈们不再说话。
  时下,陕北人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修建起来的大都是砖窑洞和石窑洞,格外的壮观。数孔窑洞为一院,一院又一院的地方犹如重要的图标雕刻在黄土地上,有了窑洞便有了人家,这块土地就有了灵性。错落有致的窑洞群形成了村庄,可亲可敬的村里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陕北窑洞以冬暖夏凉而闻名。朴实的陕北人就爱住窑洞,就像朴素的窑洞,谁都无法说得清楚陕北人祖祖辈辈居住在这块热土上的理由。在阳坡,或在背洼山的窑洞,放眼去看错落有致,吸引了许多来陕北的客人。若是你进了陕北人家的院子,热情好客的主人会亲热地说:“来,来,没事了回窑里坐一会。”若是客人有急事要办,匆匆地离开,主人会遗憾地说:“你看你,来了一回我家,连窑里也没进去坐一下。”
  黄土高原是块深情厚重的土地,黄土高原因有窑洞而有了灵性,窑洞因依偎在黄土高原的温暖怀抱而独具魅力。多少年过去了,陕北窑洞依然是陕北人生生不息、悲喜交集的安居宝地。星星点点的窑洞傲立在连绵浑厚的黄土高原上,点缀且美饰着陕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