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业(左)与刘得生察看苹果长势 通讯员 贾寰 本报记者 叶树峰
带领村民谋划脱贫产业、兴建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短短3年时间,地处黄河沿岸的桐居村蜕变成了一个富裕宜居的秀美村庄。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村里人乐得合不拢嘴,“多亏了我们的胡队长”。大家口中的这位队长就是延长县新农办副主任胡春业。
2017年,胡春业担任桐居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帮扶要精准,摸底是关键,初到村上时,他就挨家挨户去走访。一年的收入来源,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每一项他都记录下来。凭借自身2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他心中有了方向和思路,“桐居村有苹果1378亩,产业基础比较好,就是管理技术上不去,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村子发展的最大因素,要在这两方面上下功夫。”胡春业说。
建活动阵地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走进桐居村,崭新的门楼耸立在村口,一条宽阔整洁的柏油路顺着地势蜿蜒而下,巷道两旁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让人眼前一亮。
多年来,桐居村的党教室就是几孔破窑洞,周围杂草丛生。“村上开会的时候都在槐树底下,没个去的地方。”村支书胡建斌说。
“不管有多难,首先要把阵地建设起来,必须新修党教室。”胡春业下定了决心,这一想法也得到了本单位的支持。没过多久,胡春业就带着技术人员来实地勘察,投资37万余元对党教室进行了维修改造,还新建了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3间崭新的卫生室也建了起来。“党教室是村上的活动阵地,是凝聚人心的地方,能够树立一个村的形象。”胡春业说。
现如今,党教室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聚集地。为了更好地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胡春业的努力下,第二个文化广场也建了起来,扭秧歌、跳广场舞已成了村里人的必修课,广场周围还开辟了两处小花园。“老胡是能人,不愧是当过兵的,毅力强,认定的事一定要办成,这两天他正谋划着往花园里种花呢。”村民呼建斌说。
接水修路 完善基础设施 说起村上的变化,73岁的贫困户刘世情特别开心。长期以来,刘世情一家吃水是靠农用三轮车跑到4里外的水井拉水吃,一家人除了做饭洗碗,平时都舍不得用水。“缺水,没办法,幸好我院子里打了旱井,平时下雨能聚点水,用来洗脸、洗衣服。”刘世情告诉记者,“现在就不用那么麻烦了,胡春业给我们把自来水都拉到家里了,再也不用跑那么远拉水,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特别方便。”
在胡春业的努力下,桐居村不仅实现了引水上塬,还协调硬化了2公里的村级巷道和4.7公里的通村公路,铺砖路把家家户户都连在了一起,更加方便村民出行。“老婆儿老汉儿去广场上锻炼,再也不怕会磕磕绊绊的了。”刘世情笑着说道,这也正是桐居村变样儿的真实写照。
几年来,新农办投资了260万余元为桐居村新修了7条生产路,维修了沟底水井,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垃圾台、公厕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条件,为产业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强化技术指导 实现提质增效 如今桐居村苹果产业一年收入达200万元以上,短期内能够实现快速提质增效,这和胡春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们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村为果农培训,每年至少2到3次,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和水平,乡亲们都学到了技术,现在劲头非常高。”胡春业高兴地说。
贫困户刘得生就是受益人之一。“我种了8亩苹果,原来管理技术太差,去年才卖了3万块钱。”说起自己的苹果刘得生得意地说,“要感谢胡队长,给我们联系培训,打药、修剪、套袋、拉枝我都学会了,我今年套了7万果袋,一斤卖个3块钱应该差不多。”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通村路的修建更让乡亲们开心。“现在大车都能开进村里来,苹果装卸台今年也建起来了,今年苹果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刘得生说。
不只是技术,在与刘得生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胡春业联系所在单位为果农在化肥、果袋、割草机、喷雾器等生产物资上给予大力资助,免费发放红薯苗,鼓励产业户种植红薯、红葱以及小杂粮,同时发展养殖短期产业,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