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回老家的大路现在大概有三条。一路是走东城大道到城关街道野里社区,再经过城关街道邢塬村回去。二路是走丰陵塬过七岔口,翻“高圪塔”回去。三路是走八里过景村,从庙坪回。三条路各有千秋,都承载着清晰可见的乡愁。现在回去常常走的是一路,路况相对较好,这一路先是宽阔的柏油路,接着就是一直通到村子里的水泥路,如果开车走是最省时间的。第三条路是最远的,就是偶尔走走,那时坐班车走过几回。深埋在记忆中的还是第二条路,这条路是我小时候走的最多的,是回家的老路。
这是一条山路,父亲走了将近40年,我走了将近10年。这条路上尽是儿时难以忘怀的一串串脚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常常走这条山路,那时候父母都在县里打工,我在村里上学,每个星期周五下午放学后我会暂别留守在家的奶奶去县里见我的父母,每个星期的周日下午我会暂别父母又回到村里。周五上县的时候,这条路是那样短,周日回村的时候,这条路是那样长。如今走上这条路,一边回忆着曾经,一边看着沿途的风景,有山重水复的茫然,有柳暗花明的欣慰。我感觉自己似乎就是在这条路上长大的,在这条路上,有一种宁静,让人忘掉外面的繁华和拥挤,有一种淡泊,让人看见诗和远方。
这条路虽然全程只有二十里,却也给过我许多的畅想。一路上总是翻山越岭,还有些有趣的地名让人津津乐道。从村里上了“高圪塔”视野就渐渐开阔起来,高圪塔是我们步行所要经过的第一道山岭。走到高圪塔山的纵深时,就可以看到远方一片片的松林,因为海拔较高、山风较多,从那里经过时总会听到一阵阵松涛的起伏声,有时候竟忍不住走到山坡的最高处遥望远方,去倾听这大气豪迈的声音。过了“高圪塔”就来到了黑石浪,这是一个小山坡,坡面尽是黑色的长满苔藓的大黑石,那一块块大黑石不知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依然颜色不改,成为沿途一道独特的风景。背面则是一片密林,每当走到这里,不免就想起《水浒》里面的一些场景,尤其是“大闹野猪林”的一段。
站在黑石浪向西望去,封子山(又名疯子山)就在远方将近十里地的地方巍然屹立。过了黑石浪就来到“赵洼”,这一带姓赵的人很多。过了“赵洼”就到了七岔口的地界,这里如今也已经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很少看到其他的岔路口。再走过七岔口就已经可以站在丰陵塬上俯瞰县城的一隅,一路正好体验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渐变过程。
这条路上的许多村落和人家的人居环境也越来越好,有的地方几乎找不到原来的样子。如今当我再次站在高圪塔山上俯瞰茶房老家的全貌时,村子的变化也让人非常感慨。昔日的一座座土坯房现在都变成了楼房,也有一部分住进了移民搬迁小区。对村里人来说,他们现在很少再走这条山路,更多的是走第一条路,或骑自行车,或骑摩托车,或开私家车。村里的路也是越修越好,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出去落得两脚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