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勇立潮头促发展 追赶超越谱新篇
——志丹县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市委通讯组 刘晓媛
  志丹,这个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处的小城,曾因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而被世界知晓。刘志丹将军在这里创建了陕甘边区根据地,党中央和毛主席曾在这里战斗生活7个多月,使这个不起眼的山区小县成为举世瞩目的红都。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40年来,志丹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志丹人民,以延安精神和刘志丹革命精神为指引,砥砺奋进,众志成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统计数据显示,全县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0.14亿元攀升到2017年的132.99亿元,增长950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0.01亿元攀升到2017年的17.8亿元,增长1780倍;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0.01亿元攀升到2017年的54.6亿元,增长546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48元增加至2017年11584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统计以来的1398元增长至34080元。
  一组组详实的数据,无不昭示着志丹的今昔巨变。数字后面,是志丹人民埋头苦干、砥砺奋进的精神伟力。当历史的脚步迈入新时代的2018年,走过40年改革开放历程,志丹人民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迈出了追赶超越发展的坚实步伐,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经济发展:在崛起中转型奋进
  在改革开放初期,志丹被列为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和陕北不发达县区,曾有“百叠荒山始一村,村中破屋半无门,无论荒年与岁丰,十家总有九家穷”的景象。
  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缺乏优势支柱产业,志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1990年4月永宁钻采公司挂牌成立,靠长庆移交的7口废弃旧探井艰难起步。4月28日,第一口旧井——永3井出油,当日就生产原油达12吨,当年生产原油2152吨,形成资产267万元,实现了当年组建、当年创收百万元的发展奇迹。
  由此,志丹县利用中央给予延安老区的特殊政策,拉开了石油兴县的帷幕,工业成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志丹1998年甩掉国定贫困县“帽子”,2000年步入全市经济强县行列,多次入围“陕西十强县”“西部百强县”,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空前提高。
  面对成绩,志丹没有固步自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份,10余年的超常规发展形成了二产独大、一三产弱小的畸形经济结构,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对此,志丹县委、县政府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经过反复调研、反复论证、反复探索,形成了破解经济结构不优的一整套思路。
  尤其是2015年以来,随着国际油价的剧烈震荡,志丹县域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市场消费疲软乏力,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志丹县坚持将追赶超越作为行动纲领,聚焦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力求从根本上扭转“油主沉浮”的被动局面,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按照“稳石油、增气量、促转化、扩非能、建园区、抓保障”的思路,全方位抓好支持保障,稳定油气生产。与此同时,加快LNG、热电联产、天然气净化厂等“促转化”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光伏、风能、风光互补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实施,积极推进园区研发促进中心、博士工作站、双创孵化器和便企服务中心建设,构建“政、企、学、研、创”五位一体新格局,全方位打造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苹果产业:着力破解民穷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志丹一直在摸索符合本县实际的主导产业,破解民富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尝试,选定苹果作为主导产业。
  上世纪70年代初,志丹县就开始栽植苹果,曾经建成了一些效益较好的果园,但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栽植品种、管理水平落后等因素影响,苹果产业逐步走向衰落,到2006年底,全县保留面积不足万亩。2007年以来,志丹县委、县政府抢抓省、市“苹果北扩”战略机遇,累计投入扶持2.6亿多元,把苹果产业作为解决民穷问题的主导产业来抓,确立了建设20万亩优质山地苹果基地县目标,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实现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2017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建设30万亩山地苹果主产区目标,以扩量增产、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主线,把苹果产业作为决胜小康的关键产业来抓。
  截至目前,全县苹果园面积达到28.8万亩,2018年挂果园面积达到11万亩,预计总产量7万吨以上。志丹县先后被省市评为“苹果基地北扩示范县”“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陕西省山地苹果试验站也落户该县。同时,还引进了陕西果业集团、陕西水务集团两家龙头企业,围绕果游结合和红色旅游线路布局苹果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建设:打造美丽宜居小城
  一缕骄阳洒向初秋的红都大地,城市、乡村处处苍葱翠绿主色调上,点缀着荷花、向日葵、月季、格桑花、百日草等五颜六色的鲜花,将这个小城装点的格外美丽。
  92岁的退休老教师胡志明是志丹几十年生态变化的见证者。“现在的志丹,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色的新装。原来的浊水浑川,也被清澈的河水取代。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花开了、鸟多了、空气清新了,我们生活也更幸福了。”
  志丹是一个传统的旱作农业县,境内沟壑纵横,坡陡沟深,土质疏松,加之长期沿袭过垦过牧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植被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劣,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区之一。
  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志丹县委、县政府本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抓生态环境保护。县上坚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区域绿化,不断强化森林资源抚育、改造、管护,加快生态体系修复和产业体系建设步伐,严格限制陡坡垦殖,实施封山禁牧。该县先后实施了百里绿色长廊303线、杏张路、志吴路绿化,千里绿色长廊延吴高速公路直观坡面绿化,王瑶库区绿化等一系列重点区域绿化工程,不断提高绿化面积、绿化水平和档次,打造人们宜居的生存环境。
  1999年以来,志丹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35.53万亩,累计人工造林74.85万亩,绿化公路2151万亩,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和“省级园林县城”。
  文化旅游:打造发展新引擎
  8月25日,适逢周末,志丹县永宁山早已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这里真的太美丽、太让人震撼了,真是不虚此行啊!”来自湖南的游客何晓感慨地说。据了解,近日,永宁山日游客量已超过千人。
  服务业是志丹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志丹产业转型的潜力所在。县上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好机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历史遗迹、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优势,主动融入延安全域旅游,将校园足球、干部培训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文旅产业。
  目前,志丹县已建成全县旅游标识系统,围绕打造红色教育培训旅游目的地,正在推进中央党校旧址恢复、培训课程挖掘、景点实景布展等工作;围绕打造陕北足球训练基地,完成1.37平方公里足球小镇建设规划,正在与意向公司深入洽谈合作;围绕做精旅游服务,抓紧推进“两馆两园两校两居两会址”红色教育游、“一道一寺一窟一塔一长城”古迹探秘游和“五山一寨一岩一岭一峡谷”生态观光游3条精品线路开发;围绕提升旅游品牌,正在建设洛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九吾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河县城段湿地公园、志丹红色革命遗址公园四大公园,努力构建“两地三线四园”旅游格局。
  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日益幸福
  “改革开放改变了几辈子的穷,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人都吃不饱饭,全县仅广播局有一台电视,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没有一家高档宾馆,看不到什么现代化的建筑。如今,土窑洞都换成了高楼大厦,宽敞的马路人来人往,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活得越来越自在!”志丹县退休老干部陈崇玺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高速公路和省道303线顺利通车以及社会事业大楼、农业综合大楼、体育场、城南客运站、城市景观工程、高级中学、保安中学等一大批惠民重点工程的实施,见证了志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事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层次到高水平的发展过程。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志丹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改善群众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80%用于民生,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随着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全县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自来水接到了家家户户,困扰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得以解决。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石子路,现在变成宽敞平坦的马路,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曾经土窑洞,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率先在全省实现15年免费义务教育,先后荣获“省级教育强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光荣称号;文化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全国文化先进县”等国家荣誉收入囊中;青少年校园足球持续健康发展,经常参与训练的青少年约6000余人,足球普及率达40%;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建立大病救助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设立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保障困难学生的上学;着力促进社会就业,重视待业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搭建就业桥梁,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
   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40年来,志丹县坚持用改革的举措破解转型发展的难题,用改革的办法助推经济社会实现追赶超越发展,用关键领域重点改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长期以来,志丹县农业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主流产业。聚焦农村改革,为打赢乡村振兴战奠基,志丹确定“强果、稳菜、兴畜、精粮”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苹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初具规模。持续推进“三变”改革,总结形成了具有志丹特色的“三变”改革“十个步骤”。稳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培育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聚焦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利用村集体土地或通过流转承包农村闲置土地等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医疗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达到了“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目标,预防在基层的改革初衷。聚焦党建制度创新,推行“四通一固定”党建模式,开展“六微党建”,探索实施党建“同心圆”工程,全面激发干事创业新动能。
  与此同时,狠抓财税体制改革,面对油价低位运行,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志丹在做好税费挖潜征缴的同时,加大专项资金争跑力度。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开展PPP项目建设,组建了融资公司。大力开展点对点和以商招商,出台了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好地为企业和群众创业创新松绑减负、清障搭台,激发市场内生动力。
  40年峥嵘岁月,40年光辉历程,改革开放奔腾不息的大潮,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志丹速度。站在新时代,志丹披荆斩棘创新路、勇往直前促发展,正在创造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