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通讯组 王强 通讯员 武小丽
40年前的宜川,贫穷、落后。看着赵洁1985年拍摄的第一张宜川县城全景图,那时的宜川县不如今日宜川的一个乡镇。南北两街细窄狭长,周边建筑低矮、零散,再远一点,一圈是光秃秃的山,没有树,没有草,活脱脱的“黄土高坡”,宜川县城就是一个“坐落在山窝窝里的小县城”。
再拿出2018年9月初,赵洁在同一位置拍的宜川县城全景:照片的前景绿草摇曳,大背景则是葱郁的群山。南北大街车水马龙,城市建筑焕然一新、错落有致,石沟坪新区高楼林立,休闲广场宽阔漂亮,一汪碧水犹如一条丝带将县城装扮,一个显山露水、绿色生态、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和谐文明的新宜川正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就是老宜川人也要感叹一句:“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赵洁是宜川县农机中心的一名工程师,他从小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记忆中,从十二岁第一次翻开父亲桌上的《宜川县志》,见到首页一张宜川县城全景图起他就迷上了“照片”。那张1943年的宜川县城旧貌图取景很远,只能看到县城被一圈高大的城墙围住,里面的建筑很是模糊。赵洁记得,他当时努力在上面寻找县城旧貌图对应的是当时的哪儿,但是距离1943年已经过去近40年,县城大框架依旧,但是城墙已经没有了,赵洁什么都没找到。
1985年,十七岁的赵洁第一次接触照相机,那是一台牡丹牌的胶卷相机,他想起了脑海中那幅1943年的宜川县城图,就爬上虎头山拍下了自己的第一张宜川县城图。从此,也开启了赵洁对宜川影像的记录之路。宜川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入过他的镜头。因为热爱,与宜川相关的一切人文、地理、历史他都十分熟悉,不知不觉,记录宜川历史、记录宜川发展,成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
县城日新月异
“80年代,我们县城发展变化很慢,1985年拍下第一张县城图后,县城建筑几乎没什么变化,1990年我在同样的位置拍了第二张,多了县医院、农贸市场,随后几年几乎没有楼房什么的,加之我高中毕业后去了壶口乡政府工作,本来计划以县志上的宜川全景为蓝本,在同一个方向每隔五年拍摄一张宜川全景的计划就搁置了。”赵洁说道,“真正快速发展是从2008年以后,县城结构布局大调整,城建区不断扩大,标志性建筑接二连三地起来,常年在外的人回来无不感叹宜川大变样,这可喜的变化又促使我重新拿起相机将镜头对准县城。”
从宜川县保存的资料上看,2005年以前,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在1亿元以下,2005年突破达到1.84亿元,2010年直接变成8.89亿元,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了34亿元。
大手笔的投资换来了宜川县城的华丽蜕变,“十一五”期间,石沟坪新区拔地而起,县城框架不断拉大;城区主街道改造,5个广场、两河水景工程、四山公园相继建成;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县城供水工程、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用;“十二五”期间,途经宜川的青兰高速全面通车,凤翅山牡丹园、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建成开放,事关民生的一批重点项目,如县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占地205.6亩总投资3.24亿元的宜川中学新校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南关和石沟坪廉租房、德馨园保障房小区、三阳湾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十里坪敬老院建成,农民进城落户稳定推进。县医院成功加入延安医疗集团,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市级优质医疗资源的愿望成为现实。目前,壶口瀑布5A级景区正在创建中,壶口通用机场签约落地,蒙华铁路顺利推进,县城南部的丹州新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县城建城区面积由2010年的3.3平方公里扩展至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05年之前的32.2%增长到现在的55.2%。
乡村民富业兴
“相比较县城,农村的变化才是翻天覆地的,种上果树后,农民收入连年增加,县委、县政府也不断加大力度改造新农村,如今农村的日子和县城一样样的。”赵洁说,拍县城是茶前饭后,但是拍农民、农村、农家生活,他是一整天、一星期,甚至带采风团进行一个月的追踪拍摄。劳动的魅力、大丰收的喜悦、质朴的古村落、美丽的新农村、传统的民俗、几乎失传的民间手艺……赵洁用镜头为宜川记录了太多的“丹州记忆”。
说起宜川的富裕,宜川苹果是不得不提的。80年代以前,宜川的苹果都是在荒地山坡零散种植,没什么效益。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个人承包经营,庙儿梁村原队长李治亮,率先带领全村8户、43口农民,一举拿出全村最好的154亩土地发展苹果,这在当时是一个破天荒的壮举。1990年,苹果产量达到8万多斤,全村收入11.2万元,户均收入1.4万元。在那个干部年薪平均五六百元的年代,万元户那可是响当当的。庙儿梁村建园后的第七年,人均果业收入达到了1万元,创造了陕西之最。延安庙沟、宜川庙儿梁被称为“双庙现象”,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宜川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组织全县农民参观、学习,转变观念,大力发展苹果,全县掀起了大规模建园的新高潮。在“十一五”规划中,宜川县提出“先让果园亮起来,再让果园绿起来,后让果子红起来,最终让果农的袋子鼓起来”的生产四步走战略,成就了全面提升果业综合能力的划时代新模式,到2017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47.5万吨,产值21.1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2.48万元。农民进城落户、买车买房都不再是梦想,苹果成为宜川8.5万农民致富增收的“金蛋蛋”。
农民富了,农村的生活条件也随之好转。在赵洁的照片中,拍摄了大量农村旧貌与新颜的对比图。如壶口镇的下山村,曾经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全村39户村民都居住在土窑洞里。如今,这里变成一院院整齐气派的白墙红瓦房,水泥硬化路直接通到国道,村民生产生活大大方便。从2003年开始,宜川加大农村建设投资,对全县贫穷偏僻乡村先后实施了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等政策,建成了一批批环境优美、村庄整洁、生活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美丽村庄。目前,全县建成清洁村112个、生态村34个、美丽宜居示范村15个。4.1万名城乡住房困难群众喜迁新居,1.57万名农村群众告别危房危窑。老百姓病有所医、幼有所教、老有所养、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生态宜川深入人心
2016年,赵洁在采风时拍到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原麝,经延安市野生动物保护站鉴定为野生原麝,成为延安市拍到原麝活体照片第一人。随后,宜川成功获批为省级原麝自然保护区。“多年前拍照就是拍些风景,近年来采风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这说明我们县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动物们都来安家了。”赵洁笑呵呵地打开文件夹,一一介绍着他拍到的那些不寻常的动物,如褐马鸡、金钱豹、麝、白鹭、黑鹳、中华鸭等国家保护动物。“以前要跑很远的山沟里才能见到鸳鸯,后来城郊附近也经常发现,我想这与我们县城的绿化、水源保护都有关系,黄土高原曾经一到春季满天黄土飞的天气近十来年都没有了,我们的天然屏障发挥作用啦。”赵洁高兴地说。
从1999年以来,宜川县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确保生态植被恢复的同时,紧密结合农民增收,积极发展经济林木,逐渐形成了“中北部苹果、东部梨、南部花椒、西部苹果棚栽”的产业布局,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近年来,宜川县大力实施“绿色生态立县”战略,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造林补贴试点、重点区域绿化等项目,使县域城乡绿化得以快速推进,森林资源得到切实保护,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44.8%提高至56.7%。十年来,宜川自然灾害逐年减少,河水断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流失减轻,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宜川已成为陕北的“生物宝库”和“生态明珠”。
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四十年的春华秋实。宜川,如今已华丽转身为果业大县、教育强县、旅游名县。百姓沐浴改革的春风,享受着改革的胜利成果。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继续奋斗的号角,宜川必将以昂扬的姿态、以追赶超越的勇气砥砺前行,续写改革开放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