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琴(中)为学生解读课文 本报记者 高乐
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并不宽敞的院落里,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柳树,这棵树,见证了延职附小的成长,也见证了语文教师陈海琴的教学生涯。
从延安师范毕业,陈海琴就来到延职附小教小学语文,到如今已经35年了。时光易逝,曾经那个扎着两个小辫儿的稚嫩女孩已经满头华发,那些插下柳木桩的老教师也多数退休,而陈海琴仍在坚守。陈海琴自嘲是“奶奶级”老师,有些家庭她甚至不止教了一代人,现在很多年轻教师也曾是她的学生。
“家长把孩子交到我手里,我就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不能因为自己耽误了孩子,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守着这样的“初心”,她在教师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干了三十多年。
与书相伴的美好时光
1984年,陈海琴以优异的成绩从延安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延师附小(现延职附小)当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当时陈海琴仅19岁,而且学的是幼师专业,一开始上手特别难。
“那时延职附小总共有12个教师,我是第13个。一开始不适应,那些老教师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我,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陈海琴回忆道,当时真的就像《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里唱的那样,每天晚上窑洞办公室的灯光都亮着,所有老师都在认真备课。
一张老旧的桌子、一张床,就是陈海琴的窑洞办公室里所有的东西。在这里,她每天备课、看书、写毛笔字、练工笔画。虽然家就在延安,离得不远,但她却很少回去。每天除了“啃书本”,就是跑到其他老师的课堂去听课,有时还会跑到延安中学和高三学生一起听课,千方百计充实自己。
知识的日益充盈、经验的不断累积,让她实现了从懵懂迷茫到思路清晰,再到妙招迭出的华丽蜕变。
“教得时间越久,越感觉难教,因为想给孩子们传授的东西太多了。”每教完一届学生,陈海琴都要细细反思:还有什么没给孩子教?这是她多年来坚持学习的最大动力。
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12年前的秋天,正是学校开学报名的时候,这一年,陈海琴收了一个特殊的学生。这个孩子叫高川昊,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些自闭。他之前就上过一年级,但未能修完。
陈海琴发现,这个孩子走路老低着头,总一个人呆着,也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于是,陈海琴经常点名让高川昊回答问题,时不时走到他跟前摸摸头、拍拍肩,夸他几句,下课也时常常单独辅导他做作业,还专门给班里的孩子们嘱咐,让同学们多陪他一起玩。
那时候,延职附小的孩子们特别流行骑自行车,高川昊也想要,为此和家里闹得不可开交。陈海琴知道后,主动把自家的自行车送给了他。之后,高川昊的情况开始慢慢好转,也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了。
后来她才知道,当时高川昊的爸爸高宏在北京学习绘画,发展得并不好,家里要拿出买自行车的钱真的特别困难。“陈老师,多亏你的帮助,孩子有了自行车后,也开始慢慢融入到附小这个大集体了。”有一次遇到高川昊的妈妈,她抓着陈海琴的手感激地说。
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可敬的母亲曾陪着高川昊听了2个多月的课。她说:“陈老师对学生很严厉,也很和蔼,这个尺度把握得非常好,对我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启发。”
“真心对待孩子们,不仅学生会记住你,家长也会记住你。”陈海琴出门,经常是走一路见一路学生及家长,看见陈海琴他们总是特别热情地迎上来寒暄。短短的一段路,时间被拉得很长很长。陈海琴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也被不断地拉长着。
“你带出来的娃娃太‘撩’了”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是六年级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开头的一段话。
“蓝色的”显然指的是海洋,那“白色的纹痕”到底是什么呢?陈海琴专门请教了有关学者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云雾、冰川、积雪。每次给学生讲这节课的时候,她会把这些答案都告诉孩子们。
在语文教学上,陈海琴非常谨慎。她认为,自己不能确定的知识不能随便教给孩子,说严重了,那是一种误导。
“陈老师脑子活、点子多,教学上常有绝招。”同事刘延萍告诉记者。在班级管理上,陈海琴坚持公平、民主,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注重对班干部的培养,培养了一批得力“小帮手”。无论是维持纪律、做操、收作业,还是组织活动、管理班费,孩子们都干得井井有条。她还组织学生到宝塔山“放飞理想”、到福利院看望孤儿、参加封闭式军训、听老红军讲故事、到农民地里帮忙干活等,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孩子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了劳动兴趣,开阔了眼界。
有一年开学,几个班干部去买扫帚,非常认真地和商店老板讲价。学校一个姓周的老师看见了,笑着对陈海琴说:“你带出来的娃娃太‘撩’了!”
对孩子们,陈海琴特别用心;对荣誉,她却看得很淡。事实上2000年后,她就主动请求退出优秀评选,把机会让给年轻教师。此前,她曾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陕西省跨世纪园丁工程省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辅导员等。她所带的班成绩优异,每年都是学校的优秀班级,成绩多次在全市各小学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