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崾崄乡高泉子村香菇养殖基地负责人王付莲忙着指导工人采香菇 ●养蜂人看着自己的蜂蜜喜笑颜开 通讯员 窦可军 本报记者 常青
最近,黄龙县幸福门的早晚市场生意火爆,因为这里销售的瓜果蔬菜都来自当地,鲜嫩的蔬菜很受顾客青睐。其中,谢国定的香菇成了抢手货,几乎每个经过这里的人都会拎一袋回去。谢国定卖的香菇是自己家养殖的,物美价廉,母亲王付莲是黄龙县新型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崾崄乡高泉子村香菇养殖基地负责人。
10月15日,记者来到高泉子村,看到香菇长势喜人,王付莲忙着和工人们一起采香菇,一筐筐的香菇色泽白亮滑润,卖相相当得好。王付莲介绍说,她从2014年就开始在马蹄掌村发展香菇养殖了,自从加入崾崄乡食用菌农民种植合作社以来,不断扩大香菇种植规模,现有香菇37棚,纯利润一年可达70万元,并带动本乡7户11人加入香菇种植,她也成了这些养殖户的技术顾问。去年,她建成了集菌种操作间、接种室、灭菌房、自动化生产设备、培养室为一体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车间,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多个环节有序衔接。
“香菇收益这么好,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继续扩大规模,再利用我的技术带动周围更多村民加入进来,我可以免费提供香菇大棚。对于贫困户,先提供菌棒,等卖了钱再给我结账,如果他们的销路不好,我就负责按市场价回收,我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富起来。”面对未来,王付莲信心十足。
2016年,王付莲产业规模扩大时,就开始雇用贫困户来打工,目前她的工人中有5名贫困户。正在干活的贫困户周青瑞说:“我每月工资2000元,也有挣将近3000元的时候,每天管三顿饭,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少的收入。”事实上,在崾崄乡香菇养殖产业,王付莲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她的带动下,崾崄乡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菇养殖乡,提起崾崄香菇,大家都啧啧称赞,市场供不应求,主要销往韩城、宜川、洛川等周边市县。
今年,由乡政府牵头又建起了药王庙基地,共有大棚76座,其中香菇养菌棚10座,可培养菌棒30万棒;香菇出菇棚54座,菌棒13.5万棒,产值108万元,灵芝、猴头、木耳、羊肚菌出菇棚共12座,产值12万元。药王庙香菇养殖基地建成后,2018年纳入5户贫困户,计划2019年再纳入7户贫困户,采用全程托管、入股分红、赊销菌棒、回收产品的模式,户均年增收6000元。
崾崄乡像王付莲这样的新农民不止一个,比香菇更早的产业是中蜂养殖,带动大家发展中蜂养殖产业的是马蹄掌村支部书记范国文。范国文说,马蹄掌村有养蜂的历史,精准扶贫以来,全村81户人,52户养蜂,今年全村发展到1700多箱蜂,其中精准扶贫户12户,县上和村里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蜂箱,无条件进行技术指导。以蜂槐庄园为载体,安置当地贫困残疾人进园就业。目前,已聘用4户残疾贫困家庭在庄园就业,主要从事中蜂养殖、蜂蜜生产及产品包装等工作,户年均增收4500元。中蜂为马蹄掌村脱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要养蜂养到眼睛花的时候,等看不清了就去当顾问。”71岁的张文兴信心满满地说。张文兴是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旗杆庙村民小组的贫困户,去年,他因为疾病的原因,耽误了收蜂的最好时机,目前院子里只有30多箱蜂。要是往年,现在至少已经有90多箱蜂了。他说:“自从县上倡导农户发展中蜂产业,我就重拾起30多年的养蜂技术,蜂蜜品质有保证了,价格上来了,一箱蜂一年至少卖1000元,按每年卖50箱成熟蜂蜜来算,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崾崄乡中蜂养殖带主要在马蹄掌、伍姓村沿线,共涉及12个村民小组,以庭院养殖为主。目前,全乡养殖中蜂达12000箱,年产值达800余万元。马蹄掌村被授予市级“一村一品”中蜂养殖专业示范村。乡党委书记朱宏涛说,崾崄乡很多养蜂大户一家三代人养蜂,在蜂王培育、分蜂、采蜜、疫病防治等环节技术非常成熟,建立了蜂蜜加工厂,开发了蜂毒、蜂胶、巢蜜等新产品,一年可加工蜂蜜50吨,每斤卖到30元,市场供不应求。
在引导蜂农继续扩大中蜂养殖规模和范围的同时,该乡建设中蜂文化科普园,将中蜂基本特点、养殖、观赏,蜂蜜制作、品尝、销售等作为一项游客参与互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