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1943年延安街头的追星潮
  陈姿汝
  1943年2月5日,延安又迎来了一个春节,城南门外的大广场上人山人海。广场中央,随着一声高亢的“陕北调”,一个英俊朴实的陕北小伙子头扎羊肚儿白毛巾肩扛锄头,就像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一个活泼可爱的边区姑娘挑着扁担边扭边唱。这就是鲁迅艺术学院的王大化和李波演出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兄妹开荒》首演轰动,一传十、十传百,就连老百姓也跟着唱,因为这正是他们所熟悉的陕北眉户啊。
  1941年正是边区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在党中央毛主席号召的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劳动模范。其中有一对父女,父亲马丕恩和女儿马杏儿每天起早贪黑开荒十多个小时,很快实现了“耕作二年余粮一年”的成果,成了勤劳致富的好榜样。
  王大化找来羊路由和李波商量,想以马家父女的开荒事迹为原型创作一部反映解放区开荒自救的秧歌剧。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边说边练,没想到练着练着就找到感觉了。不到一个月,他们将百姓的语言生动提炼,将人民最为喜爱的眉户曲子升华,将父女开荒改编成了小型广场秧歌剧《兄妹开荒》。
  当时在延安,只要说有鲁艺的秧歌队演出,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就奔走相告,争相观看:“鲁艺家的秧歌来了。”虽然延安没有任何扩音设备,但观看演出的人数常常能达到2万多人,百姓们干脆带上干粮跟着走,一直跟到他们演出结束回到学校。问老百姓这是为什么,他们说:“头场是看闹些啥,二场干就是看王大化了么。”他们看了一场又一场,王大化也成了延安老百姓心目中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