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荣 通讯员 温巧莉
把风景变成产业,让美丽转化成生产力,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步伐的突破口,南沟村在“一产”的基础上,“接二连三”融合二、三产业,走上了一条“产业融合、业态多元、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如今,一个集生产、生活、休闲、度假、游乐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村,让南沟村声名远扬。
农旅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典范
11月9日,在南沟村的水库里,一群水鸭子时而结队畅游,时而潜水觅食;飞翔而至的野鸟扑棱着翅膀,在平静的水面上划拨起圈圈涟漪。
“最火的时候,在这里划船、骑游艇的游客排着长长的队伍。排队靠后的游客来不及玩,我们只能给退票。”站在岸边,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对记者介绍道。
曾经的南沟村属于贫困村,农民的收入主要靠种地,遇到干旱年份,常常是广种薄收,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村里变得碧波荡漾、树木茂密、绿意葱茏。
“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南沟的绿水青山变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南沟村村委会主任刘志安说。
借助悠久的历史遗迹,革命先烈的红色记忆,厚重的黄土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南沟村按照“烽火南沟”“红色南沟”“生态南沟”“今日南沟”四大版块,精心打造9个旅游项目,形成了“一心八点”的新景观。
“在这里,游客可尽情感受秦汉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陕北民俗文化、农业学大寨文化、退耕还林文化、花卉观赏文化、中国梦文化。”南沟村第一书记张炜介绍说。
今年8月6日,南沟村正式开园迎客,周边县市的人们闻讯而至。游客最多的一天,收入近5万元。50多天的营业时间,为全村人创收了20余万元的分红。
“景区不收取门票,电瓶车和娱乐设施只收取平价费用,目的就是给游客提供最好的体验,换取更多的回头客。”刘志安说,他们将不断开辟冬季滑冰等新的旅游项目,让南沟实现淡季不淡,全年有游客,逐步打造成乡村旅游目的地。
多元业态,培育农民增收新渠道
“这是我们正宗的土鸡蛋,欢迎各位,请品尝。”记者见到村民匡有彦时,他正在端盘上菜,招呼着客人。
南沟村变成了旅游村后,外出打工的匡有彦就回来和媳妇开了个农家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匡有彦的农家乐在南沟村美食一条街上。今年开园后,随着游客一天天增多,南沟村在政府的指导下,统一规划,翻新修缮村民窑洞院落,建成了美食一条街。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可以品尝到地道乡村美食。
“美食一条街已有2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不仅提供特色小吃,还可以提供休息住宿。”村民白强开了一家农家乐、一家客栈,5月份至今已收入15万元。
在旅游的带动下,南沟村不仅仅火了农家乐,还催生了交通服务、教育服务等一批新业态。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把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形成了农商旅协调发展的格局,以往压箱底的农特产品,一下子成为香饽饽,游客争相购买。
“我们村成立了旅游公司,会技术的、懂手艺的,公司会根据特长安排工作;不会技术的,我们安排外出培训,学成回来即可上岗。”闫志雄是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卸任后成为吴起县秦风水韵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优先安排贫困户上岗,目前37名村民成为公司员工,80余人就地就业。”
闫志雄介绍,看到村上的发展越来越好,一些外出的村民纷纷返乡回来,有开电瓶车、有开游艇的、有当安全员的、有担任讲解员的,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做起了配套服务。
“我开电瓶车每月挣3000元,兼任村旅游公司的出纳挣1000元,我老伴给公司做饭,每月也能挣2000元,这可比在外打工好太多了。”村民李风华说道。
“下一步,我们将在村上修建酒店,积极争取将南沟村打造为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那时来的人更多,收入也会更多。”刘志安谈着他的计划。
生态农业,释放农村经济新动能
顺着村里蜿蜒的柏油车道,行至一宽敞平台处,便是荷塘观景台。
“今年,我们在这里种植了上百亩的荷花。荷花盛开的时候,站在观景台向下看,各种颜色的荷花竞相开放,有种江南水乡的感觉。”张炜回忆说,荷塘是游客特别喜欢的景点,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争相与荷花合影留念。一些旗袍爱好者列队走秀,她们手持油纸伞,漫步在荷塘间,尽显女性柔美及优雅,与荷花相映成趣。
为了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南沟村紧紧抓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机遇,将农业与旅游结合,深入挖掘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康养功能和文化功能,把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多态融合的关键业态,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
“村上还种植了908亩苹果,326亩高标准的响富苹果,这些苹果将会打造成采摘园,让游客进园休闲采摘,体验劳动快乐,感觉田园文化。”包村干部赵志强说。不仅如此,南沟村还发展荞面、葵花、芍药、牡丹等农旅特色种植园3000亩,构成四季花卉观赏园。“游客进入景区后,沿途可以看到山桃花、杏花、梨花、葵花,可以采摘苹果、吃葵花子。让游客感受不一样的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让村民赚足了腰包。”
“春体验、夏赏花、秋采果、冬养生的四季旅游,可将传统农业单一发展模式变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张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