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有家有业有幸福
——宜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综述
    ●宋宏刚在新房中指导女儿做功课
    ●池小琴正在院中清洗辣椒
    ●老人们在幸福院里幸福生活
  通讯员 李文振 本报记者 雷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宜川县农村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薄弱、交通基础设施“欠账多”、群众生存环境差、农民脱贫困难、返贫率高,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宜川县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有力举措,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目前,该县通过回购商品房安置、建设移民搬迁点集中安置、敬老院安置、幸福院安置和分散安置五种方式,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56户1752人、避灾搬迁263户782人,全面解决了全县贫困户的住房问题。
  “搬出来的好日子”
  10月初,走进宜川县德馨园小区,一幢幢新建的住宅楼整齐划一,小区内绿化如新、干净整洁,居民们正在广场上悠然散步、锻炼身体。
  德馨园小区便是宜川县打造的一个现代型、生态型的保障小区。该小区位于宜川县党湾新村,占地147亩,建设保障房37栋2038套,内设有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活动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共安置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56户576人。
  敲开德馨园小区19栋一单元201室的门,右臂齐肩残疾的主人热情地招呼到访的客人。
  主人叫宋宏刚,原来是宜川县秋林镇瓦俭行政村宋家村村民小组的村民。苦命的他,早年随父母借住到景阳村姐夫家,靠种植七亩地维持生计。1985年,他被倒塌的砖机砸伤了右胳膊,最终右胳膊被截肢。丧失劳动能力的宋宏刚为了谋生,靠着开小卖部艰难地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
  2016年,宋宏刚被认定为贫困户。2017年初,宋宏刚向当地政府递交了移民搬迁申请。同年8月8日,他就喜迁新居,搬进了德馨园移民安置小区。看到新房宽敞明亮,设施一应俱全,宋宏刚难掩激动。
  “那时候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自己又是残疾人,能吃上饭已经很不错了。”宋宏刚说:“这么好的房子自己才掏了1万元。这种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如今变成了现实,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
  宋宏刚家里有四口人,大女儿宋丹宇在公益专岗上班,每月政策补贴1480元;全家享受低保、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残疾补贴,再加上小卖部收入和夫妻打工收入,如今,全家一年收入超过4.5万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无独有偶,居住在德馨园小区15栋二单元1103室的郝明明,是宜川县秋林镇秋林行政村村民,因其长期患有脑膜炎、高血压等疾病,不仅花光家里积蓄,还欠了8万多元的外债,全家只能居住在破旧的土窑洞里。
  2017年7月25日是一个让郝明明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这天是郝明明拿到新房钥匙的日子。“那晚我兴奋得一晚没睡,有了新房再也不用租房子住了。现在我们家看病有医疗报销,我还在村上当保洁员,一个月能挣600元。”郝明明说。
  能搬迁、能发展、能致富是每个搬迁群众的共同心愿。为了解决像宋宏刚、郝明明这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宜川县科学谋划,制定了多个就业创业政策。
  “政府为部分搬迁户提供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的公益性岗位一个,并组织群众参加‘春风行动’、贫困劳动力公益专岗现场招聘会等解决就业问题。目前,累计提供就业岗位7200个、市县公益专岗175个,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99人,聘用贫困群众护林员162人,拓宽了就业渠道,使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赚。”宜川县移民办副主任刘磊说。 
   “生活有了大盼头”
  住有所居、住有安居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县城,同样也覆盖了宜川县的各个农村。
  10月11日,记者走进宜川县丹州街道办郭俭和平沟石台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搬迁户池小琴正在院中清洗辣椒,青的、红的辣椒堆成了一座小山,在秋日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
  池小琴是丹州街道办郭俭社区和平村村民,家里有3口人,过去全家人住在两孔土窑里,每逢下雨天气,窑面上就往下流水和掉泥巴,住得胆战心惊。但苦于家里只有几亩玉米地,日子过得紧巴巴,更没有钱修建新房。
  去年7月,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借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春风,她家修建了3间平房。“三间房总共花了不到10万元,政府就补贴了7.5万元。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池小琴激动地说。
  搬进新家,后续生活问题如何解决?池小琴家不仅养起了羊子,念起了“羊经”,还种上了露天蔬菜。去年羊子存栏95只,种植了5亩玉米和1亩多蔬菜,全年收入3万多元。
  在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中,宜川县坚持把移民搬迁与做大产业、做美乡村统筹推进,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进行通盘考虑,靠近园区提供务工需要,拓展就业渠道,使安置点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围绕群众“搬得进、稳得住、有收入”,壶口镇坚持长短产业相结合,在下山村巩固提升300亩花椒示范园,引进新产业翡翠梨,建成示范园200亩,并配套发展畜禽养殖,保障群众稳定增收。
  “路也好,房子也好。家里种植了花椒、核桃和梨,还有技术员免费教技术。这么好的机会,我一定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壶口镇下山村脱贫巩固户袁天学信心十足地说道。
  下山村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交里乡的移民搬迁也不落后。这几天听说贫困户兰仁兴要乔迁新居,村里人全都过来帮忙。
  “非常高兴!地方盖好了,路也修好了。过几天把房子、院子收拾一下,再开办个农家乐……”刚刚住进新房的贫困户兰仁兴高兴地谋划起自己的新生活。
  安置点位于正在建设的蒙华铁路宜川火车站旁,是发展物流、藏储、货运、电商的理想场所。让贫困群众向交通沿线集中、向社区集中,尽快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劳务经济、商贸经济、休闲经济。
  交里乡交里村党支部书记兰永平说,“我们要将交里村打造成集生态、宜居、休闲、娱乐、度假、旅游于一体的新村,成为宜川县的后花园和农副产品贸易的集散地,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政策释放的红利。”
  让群众安居乐业是民之所愿、民之所盼、民之所需。近年来,宜川县先后实施了丹州街道办王湾村、交里乡交里新村、英旺乡庙湾村等10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累计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08户579人、避灾搬迁对象215户641人。 
  “我们是幸福快乐的一家人”
  鳏寡老人、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是宜川县贫困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县按照“兜底线、保基本”要求,利用宜川县十里坪敬老院和5个幸福院,对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鳏寡孤独老六类共107户162人,落实低保、残疾人补助等政策,使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无虑。
  今年70岁高龄的薛王成是宜川县寿峰社区打虎庙村的“五保户”,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今年,薛王成居住的土窑洞出现了塌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宜川县移民办在征求老人家意见后,将他安置在了宜川县十里坪敬老院,彻底解决了薛王成的住房和生计问题。
  “在这住得好、吃得好,衣服脏了,两三天就洗一次。以前家里就我孤零零一个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在这里,我们互相都认识,可以一起说话、打扑克,感觉挺好!”薛王成高兴地说。
  除了敬老院安置,该县通过建设幸福院解决全县鳏寡老人、残疾人、“五保”老人等特困户的住房问题,让特困群众不花钱就可以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让群众“搬得出、不负债、生活美”。
  秋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从宜川县城出发,驱车经宜韩路向东南行进一个多小时,记者便来到集义镇,集义幸福院便坐落于集义镇原粮站处。
  走进集义幸福院,映入眼帘的是“敬”“孝”“美德”文化墙,不远处七八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打牌”,旁边还有一些老人在纳鞋垫、晒太阳,大家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这里实在太好了,吃得好,住得好,服务好!”一位老人扯着嗓门对记者说。
  这位老人是集义镇寺家庄村的兜底户刘宏珍,今年67岁。因贫穷唯一的儿子当了上门女婿。去年丈夫去世后,留下刘宏珍孤独地生活在住了几十年的破窑洞中。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刘宏珍于今年1月份搬进了幸福院,开始了新的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集义幸福院占用的是原粮站院子,安置易地搬迁户40户66人。集义镇政府还给幸福院配备了健身器材、活动室、电视机、图书、棋牌桌等多种老年休闲娱乐活动设施,并由公益专岗人员负责管理。
  今年78岁的集义镇辛庄行政村产业扶贫户康玉莲,带着50岁的儿子也住在幸福院内。自女儿出嫁后,家里就剩下康玉莲和患病的儿子相依为命,两个人依靠3亩核桃、8亩花椒,以及领取低保、养老金、高龄补贴和残疾补贴维持生活。
  自从住进幸福院,康玉莲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脸上也常常挂着笑容。“每个月镇上卫生室的大夫和签约医生都会来给我和儿子免费做健康检查,有点小毛病很快就能得到治疗。”康玉莲老人高兴地说,“住在这里,就像是住进了一个大家庭,很幸福、很快乐!”
  “敬老院、幸福院安置是宜川县着力解决农村特困群众住房、养老问题的一项惠及民生的好政策,也为农村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鳏寡孤独老人敲开了幸福之门。”宜川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南建功说,“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后续脱贫措施,持续加大旧宅基地腾退力度,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贫困群众都能享受到移民搬迁政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