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安塞区:50个贫困村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今年以来,安塞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以实现全区整体脱贫退出为目标,聚焦“5、7”标准、“六个精准”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基础设施“三提升”“两房”建设和“十大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行动”和“秋季会战”,全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年度计划退出贫困人口1594户5445人,贫困村50个,目前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义务教育、参加新型农村合疗和大病保险、安全住房、安全饮水等各项指标达标率均达到100%;50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集体经济、电力入户、标准化卫生室、通沥青(水泥)路和安全饮水等项指标达标率也均达到100%。
   拓宽贫困群众致富路径
  该区坚持“产业扶长远、就业帮眼下”原则,下功夫解决群众持续增收的长远之忧和整体脱贫的眼下之虑。一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建设棚栽、林果、草畜、香菇和特色小杂粮“五大产业基地”,大力实施农村产业扶贫工程,努力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和产业空白村长效致富产业“两个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贫困群众发展大棚蔬菜1350亩,山地苹果1.5万亩,香菇40.2万棒,家庭养殖2700多户。“五大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渠道,农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总收入的65%以上。二是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富民养民。按照“文化输出、旅游导入”和“文化养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围绕腰鼓、剪纸、民歌、民间绘画和曲艺“五张名片”,成立了黄土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3个文化旅游公司,投资5200余万元建设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和西营“陕北信天游”民歌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促脱贫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区接待游客11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直接带动贫困群众350人,年人均增收达3.4万元以上,间接带动贫困群众3420余人,年人均增收8200元以上。三是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该区按照“就近转移”与“对外输出”的原则,建立了劳务信息服务平台,采取“按人设岗、按需定岗”的办法,列支400余万元开发了封山禁牧监督岗、农村保洁岗、森林防火岗、爱心助老岗等1133个公益岗位用于安置贫困群众。结合重大项目建设,根据用工需求,优先组织和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务工。今年,各类重点项目累计吸纳务工人员1.8万余人次,其中贫困户4560余人次,占比达23.8%,年人均收入达3.5万元以上。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该区围绕“三提升”和“两房”建设,尽最大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差距,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一是扎实推进“两房”建设。按照“以需求确定搬迁、以产业配套搬迁、以城市支撑搬迁、以文旅稳住搬迁”的思路,先后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2533套(集中安置房2415套、分散安置房118套),目前已交钥匙1797户,剩余736户正在进行管道安装和院落硬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87户,其中贫困户436户,7月底已全部入住。充分利用安置小区的商业门面房,通过引进社区工厂、减免租赁费用和企业带动等方式,让733名搬迁贫困群众变成“上班族”,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二是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三提升”工程。始终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的基础工作来抓,有效整合各类资金,全面实施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网升级“三大”提升工程,全面完成30条189.1公里通村通组柏油路、240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17个村通动力电建设。目前,全区所有贫困村通村油路率、安全饮水率、通动力电率均达到了100%。
  落实各项扶贫政策
  该区坚持把全面覆盖与重点保障相结合,精准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建立健康扶贫“四重保障”。把健康扶贫作为保障重点,免除了贫困人口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区财政列支82.9万元为所有贫困户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每年列支300万元用于贫困人口医保门诊统筹慢性病补助报销,构建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救助、商业保险“四重保障”。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医疗兜底补助772人次91万元,慢性病患者免费发放药物3147人次55.2万元,贫困患者合规费用报销达80%以上。二是切实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到大学“一条龙”的帮扶政策,有序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高中贫困毕业生定向培养计划等政策,先后发放助学贷款1467万元,资助在籍在册贫困学生2334人。三是全面夯实基本生活保障。坚持“应保尽保、托住底线”的原则,每年列支70万元,实施贫困人口免费参保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