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霍爱民:“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通讯员 白小艳 本报记者 方大燕
    ●霍爱民(左)为顾客介绍产品
  走进延川县建材市场,转角就能看到一家大王椰板材门店,店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板材、样品柜,顾客络绎不绝。该店店主、延川县郭家塔村民霍爱民正在详细地为前来购买装潢材料的顾客介绍店里的产品。
  “现在,我店里的客源比较稳定,生意也挺好的,日子可真是越过越好了。”霍爱民说,自从经营了这家板材店,他家的光景过得有声有色。但要说起以前的生活,霍爱民连连摆手:“那日子只能用一个‘苦’字来形容。”
  延川县郭家塔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条件十分匮乏。霍爱民家除了父母,还有其他6个兄弟姐妹。
  “那个时候,无论什么东西都是靠工分获得的。所有的生产工具都归生产大队,然后按工时和人口分配口粮。我们家那个时候条件不好,吃都吃不饱,想吃白面馒头更是连想都不敢想。”霍爱民说,“现在人吃玉米糊都是吃稀罕,我们那会儿的人都是捡漏粉渣、豆渣片儿来吃,就连地里的野菜也被人挖得干干净净,要是能吃上一顿玉米糊那就是好饭了。”
  霍爱民8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这对于原本就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多挣工分、多分点粮,在读书、干农活之余,霍爱民还要为上工的村民送饭。那是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年代,但霍爱民的母亲并没有因为家庭贫穷就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我白天读书,下午割猪草、砍柴、放牲口,那对我来说是最深刻的记忆。虽然那时条件十分艰苦,但在母亲的鼓励下,我一直上到初中毕业。”
  上世纪80年代,个体工商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村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涌进城市,走街串巷的小商贩、摆摊设点的小摊贩渐渐增多,个体经济也伴着初级的商品经济星火燎原般地发展起来。瞅准这个机遇后,当时17岁的霍爱民来到延川县城,跟着师傅学木匠手艺。由于他肯钻研、能吃苦,很受师傅的喜爱。“师傅说我是个老实后生,以后肯定会有出息。”霍爱民笑着说。就这样,踏实肯干的霍爱民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出师并自己带徒弟。后来,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在城里买楼房、住楼房,他就一边干木匠一边学装修。等到县城学装修的人渐渐多起来时,霍爱民已经在县城的楼房装修领域干得风生水起。
  22岁那年,霍爱民和妻子还在延川县城租房住。两年后,他拿着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买了一辆摩托车。有了摩托车之后,他就尝到了有个代步工具的甜头,心里就开始有了买车的念头。为了早点赚钱买车,在接下来的几年,他又开始做家具安装和门窗生意。10年后,霍爱民终于实现了买车的愿望。“我开着自己的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霍爱民回忆说,2011年以来,个体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渐宽松,跟着党的好政策,他在延川县建材市场开了门店,做起了装潢材料生意。
  “不知不觉,店都开了好几年了。回想这些年发生的事儿,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做梦。”霍爱民说,现在,他和家人住着三室两厅的单元房,有着稳定的生意,偶尔一家人还会出去旅游,这种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40多年来,霍爱民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穿不暖到穿得好,从租房住到自己住楼房,再从没有代步工具到买到车,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霍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