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成长在脱贫路上
——记安塞区化子坪镇油坊坪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李剑
  通讯员 刘娜 本报记者 朱佳雨
  青春、阳光、奉献……用满腔热情来温暖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他就是安塞区化子坪镇油坊坪村驻村工作队90后队员李剑。
  2017年12月初,李剑被选派到油坊坪村,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他扑下身子,融入群众,认真学习精准扶贫相关知识,逐户走访群众,准确掌握村情实际,详细了解贫困户的所需所求和生活实际困难,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出色地完成了油坊坪村驻村工作各项任务。
  磨平脚底板,赢得群众信任
  初到村里,一切都得由自己料理,忙起来是方便面、冷馒头。生活条件的艰苦,对有过军旅生涯的李剑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真正的困难是情况不熟、经验不足等问题。但在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上,负重前行。工作中,李剑每天除了要做好驻村日常工作外,还要抽出时间走访群众,与乡亲们说家长里短,找致富门路。一个多月,他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认真分析村民的实际情况,对于哪家适合产业扶贫、哪家适合教育扶贫等都了如指掌,工作因此也有了很大起色,慢慢地成了乡亲们信得过的“好帮手”。
  今年46岁的尚女娃是最让李剑挂心的一家,她丈夫鲍东风先天性智力残疾,儿子鲍乐乐和女儿鲍彩彩也都属智力残疾,因此家中里里外外全要靠她一人忙活。鉴于这种情况,李剑日思夜想如何才能让这一家走出贫困,过上好日子。最后,他和帮扶单位区林业局领导共同商量后,决定发展产业助其一家脱困。通过区林业局的资助,为他家修建了一个新型五代大棚,种植的茄子一年能收入5万多元,另外还有村里光伏扶贫项目一年下来也能领3000元,再加上残疾补助、低保等政策,这一家的日子总算看到了希望。李剑心里一直以来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张亿林,今年34岁,2008年在延安务工时不慎从脚手架上掉落,头部受伤导致智力残疾,而妻子王亚梅也因右手先天性残疾而无法干重活,使得家庭的负担越来越重。李剑就主动到他家里了解情况,当知道三间平房修建时因防水没有处理好,遇上持续阴雨天气,屋顶就会渗水,由于他家享受过2013年灾后重建政策,无法再享受移民搬迁或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为此李剑就自掏腰包给了3000元,帮助他家修葺房顶。如今,困扰张亿林的房屋渗水问题解决了,一家人的精气神也好了,李剑也跟着高兴。
  扎根油坊坪,建设新农村
  群众最盼望的是什么?就是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这就需要抓好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羊”作用是关键。李剑意识到,要想彻底改变村子面貌,不是只凭自己就能够完成的,只有建立了坚强可靠的村“两委”班子,才能带领村里群众脱贫致富。在今年村上换届工作中,李剑协助第一书记多次与镇党委、政府沟通,多方了解,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为村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区林业局的强力支持下,李剑与第一书记紧扣“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这一主线,坚持把党建促脱贫作为有力抓手,按照“长期抓产业、短期抓项目,实现脱贫不返贫”的思路,积极协调资金,先后在冯岔、黄崖尧、徐坪、油坊坪等村建成大棚341座,其中新型五代大棚191座,户均1棚以上。2018年区林业局累计投入10万元,资助村上新建大棚24座,涉及贫困户7户。目前,油坊坪村已形成了“徐坪红提”“冯岔西瓜”“油坊坪茄子”等一系列知名品牌,成为安塞北川首屈一指的“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
  作为一名90后,自从驻村后,他沉下身,扎下根,怀着一颗“进农家门、听农家言、干农家活、想农家事、解农家难、助农家富”的真心,以扎实的工作作风、饱满的精神状态活跃在油坊坪村的各个角落,为村上群众谋思路、干实事、办好事,为油坊坪村的发展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