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冲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记安塞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
    ●野根利向群众了解大棚收益情况(右一)
  通讯员 马志青 本报记者 朱佳雨
  “喂?老贺,养驴的那1万块产业补助资金到卡上了吗?”
  “到了好几天了,我已把你帮我赊的养驴公司欠款还上了,太感谢你了,野书记。”这是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和该镇红咀村贫困户贺建禄之间再平常不过的一次通话。
  2016年6月,野根利调任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三年来,除了通盘抓好全镇工作外,他还主动联系红咀、洞湾和杨园三个省级贫困村,村民们时常能看到他进村入户、调研走访、扶贫帮困忙碌的身影。
  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光景
  初到化子坪镇,经过一个月的逐村调研,野根利走遍全镇11个村110个村组,与群众唠家常、算细账,吃透了全镇情况,群众贫困落后的生产生活场景时常浮现在他脑海中,他横下心:既然来了,就必须扛起这份责任,一定要带领全镇乡亲们过上好光景。
  带着这个信念,野根利多次与干部群众座谈讨论,对症下药,研究制定了《化子坪镇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规划》,实施产业扶持、移民搬迁、设施改善和政策兜底等重点扶贫工程,探索出了一条让老百姓挪穷窝、摘穷帽、治穷病、拔穷根的路子。
  野根利的辛勤没有白费。经过3年的努力,化子坪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棚种植点、苹果示范园、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镇400余户产业空白户均建起了长线致富产业。新修通村公路32.5公里,化子坪镇通村沥青(水泥)路实现通达率100%;新修安全人饮工程54处,动力电通至每个自然村组,11个村卫生室实现“四室分离”;全镇6个贫困村已实现整体脱贫,贫困人口由665户2113人减至45户94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9853元,贫困发生率控制在了1%以下。
   开好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野根利作为镇党委书记,他牢记主责主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结合镇情实际,野根利实施了“领头羊”党建工程,选拔好、培养好、激励好支部“领头羊”,不断激发党组织活力,凝聚党员力量,推动全镇以党建为统领的各项工作追赶超越。同时,积极推行“6123”抓党建机制。以学好一本《党章》、上好一堂党课、佩戴一枚党徽、开好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抓好一项党员评议、掀起一次学习《梁家河》热潮“六个一”抓实常规党建;按照办好新时代讲习所,兴建“村史馆”“民俗馆”,依托三大产业基地开展实地讲习“一所两馆三基地”的布局搞活特色党建。今年以来,化子坪镇共开办讲习所13处,建成村史馆、民俗馆5个,建立实训讲习基地6处,累计开展讲习70多场次,受众5000余人次。
  野根利还组织开展以支部带领脱贫、党员带头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带1+1”活动,他率先垂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到脱贫攻坚、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第一线这“三个一线”上作承诺、争先锋,在他的带领下,全镇567名党员一共认领岗位34个,提出了有效承诺1023条,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把贫困户嵌入到产业链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野根利心里明白,要想实现群众长久稳定脱贫,必须发展产业把贫困户嵌入到产业链上。根据化子坪镇、村实际,野根利提出了“川道大棚、山地苹果、拐沟养殖、杂粮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
  走进化子坪镇河西沟村湖羊种羊繁育基地,2000多只湖羊正悠闲地吃着草料。2017年,野根利在全区率先引进湖羊养殖,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饲养模式,吸纳带动周边近200户贫困户参与湖羊养殖,可让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野根利发动群众建设新型五代大棚,种植蔬菜、反季节水果。三年来全镇累计新建大棚260多座。同时,野根利还注重建立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争取协调光伏扶贫项目,在杨园村荒山上发展起了7.65兆瓦光伏产业,全镇6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实现每年稳定增收3000元,连续享受20年。
  工作之余,野根利总是东家进、西家出,送物资、教技术、解难题,切实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红咀村贫困户贺建禄起初对发展产业没有信心,担心养驴赔钱,野根利苦口婆心说服了倔强的老贺,并自掏腰包3000元,帮他建起了圈舍。如今,尝到了养驴甜头的老贺,逢人开口闭口就说:“我家能有今天,多亏了野书记。”
  杨园村贫困户刘志福妻子患有精神疾病需要照顾,家里也没有产业。野根利根据刘志福家实际情况,协调果树苗、化肥、地膜等,帮他建起了10亩苹果园和5亩核桃园,还想方设法在长庆采油四厂为刘志福谋得一份月薪1200元的输油管道巡线工,实现了刘志福长效产业和短期收入相结合,也解决了他照顾患病妻子和赚钱养家两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