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伟
多年来,延安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当作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深化改革、创新突破、大力发展。特别是2015年卫生和计生合并以来,延安市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提升卫计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岁末年初,回顾近五年来的种种变化和深刻体会,延安市民纷纷点赞,而伴随着这些“好声音”的是一块块金色的奖牌:全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示范区、全国卫生城市、首届健康中国标志城市……
医改:从率先试水到全省先进案例,让医疗回归公益性!
早在十多年前,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延安市率先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进行了尝试,出现了以延大附院托管县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模式和子长县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子长县公立医院改革模式。而这两种模式有效解决了难和贵的问题,得到了陕西省卫计部门的充分肯定,并最终受到国家卫计委的认可。延安模式的率先试水取得了成功。
然而2015年以来,医改进入了深水区,体制转变以后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涌现,需要做深层次的改革。那么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呢?刚刚组建的延安市卫计部门以创新思维,科学论证,将这些矛盾和问题成功化解。
医改表现上看是改了一种形式,实质性上是回归公益性、打通从上至下医疗资源的合理流程,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和卫计服务。
首先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这其实说到底就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上下不能流动的问题。
以延大附院托管四县医院的延安第一医疗集团,成为紧密型医联体的典范。延安医疗集团改革模式促进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了城市与基层医疗服务一体化,提升了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城市大医院患者向基层回流。相关经验和做法受到中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并在全国交流推广。在此基础上,延安继续推进改革,组建了第二医疗集团,为实现宝塔区域内的分级诊疗奠定了基础。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的做法被中央深改办158期《改革情况交流》全文刊载并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随后,第一医疗集团的四所分院,对10所重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一体管理;打通向上的通道,继中国医科大学对延安市人民医院的帮扶,黄陵、黄龙两县医院被省内三级医院托管,又引进北大第三医院业务托管延安市中医医院。
通过组建两个医疗集团对县级医院实行托管,县医院又托管重点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形成纵向市县乡村一体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格局正在形成,优质资源逐级下沉,基层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初步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县域内就诊率从改革前的60%上升到90%左右。
其次是解决医联体和公立医院内部机制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医疗服务功能。
城市公立医院如何回归公益性,这里边有太多的文章可做。比如,核心问题是如何破解“以药养医”、使百姓看病不贵,如何使医务人员薪酬不降、积极性更高?
2015年,我市被成功列入全国100个国家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市后,就出台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突破口的城市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主要破除以药养医、深化编制、人事、分配、价格、投入及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等全方位一揽子改革。
为了更好地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我市通过医保政策调整、药品零差率销售、大型设备检查降价等改革,城乡居民参保率实现了全覆盖,大病保险筹资标准位居全省最高,对贫困人口实行四重医疗保险和兜底保障,极大地减轻了看病负担。对108种常见病、多发病纳入单病种付费管理,对药品耗材流通实行“两票制”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价格。仅药品零差率销售和服务价格调整每年让利群众4000万元。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子长县。由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方式,降低医药费用,使群众看病不贵。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子长县被确定为全国的医改示范县并荣获全国卫计系统先进县。
创卫:从全国卫生城市到健康城市,让每个细胞健康起来!
2015年延安开始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这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对于延安这个农业化为主的城市,要创建成功,困难显而易见。这其中既有人民群众的卫生习惯问题、基层和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问题、城市卫生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城市环境的净化美化等,可以说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大工程。
作为延安市创建卫生城市的牵头部门,延安市卫计局勇敢地挑起了这一重担,并创造性地出台了切实可行的方案,部门联动、强力推进,领导带头、干群合力,硬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赢得了中省爱卫办的考核验收。这其中的甘苦,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道得出来。
2015年以来,我市按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实施方案和工作规划(2015-2017),创新性地建立了《延安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主要指标问题台账》,确定了城市基础设施“十大项目”,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十大专项整治”,市卫计局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卫生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厕所达标、城市公园建设等一批惠及群众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使用,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群众居住环境和获得感显著提升,使创卫工作走在了其他创建工作前列。市委、市政府和市创卫领导小组召开相关会议20多次、明察暗访30多次,足迹遍布城区大街小巷,协调处理疑难问题,深入推进十大项目;卫计、食药、环卫、城管等各部门工作人员,纷纷深入一线,现场推进十大专项整治、查处十乱行为。广大市民也积极配合,从自身做起,为创卫添砖加瓦。完成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资料初审、暗访、技术评估和综合评审等程序。我市健康教育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扎实开展,市民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有力,市容环境大为改观,城市功能和品位大幅提升……环保综合施策使延安再现“圣地蓝”,延河综合治理再现“滚滚延河水”,生态环境建设再现了“绿水青山”,延安人民吃着安全放心的食品,坐着文明有礼的出租车,行走在干净整洁的城区,生活在美丽宜居的城市里,幸福指数不断上升……7月27日,延安喜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并被正式授牌。富县、安塞、子长、黄陵也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复审。
2017年7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功后,继续启动了健康城市建设,大力开展健康社区、村庄、机关、学校、家庭等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加大健康促进力度,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升。2018年10月,我市荣获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
卫计:从公共卫生均等化到健康扶贫,让卫计全面服务人民群众!
2017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二,延安市三名“熊猫血”青年志愿者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不远千里赶到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为榆林籍47岁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王妮献血。多年来,这样的故事在不断地上演着。
2012年至2013年,延安无偿献血工作得到了全国点赞。这一切都得益于延安在献血方面的投入。他们建设了一大批献血站和献血屋,购买了献血车。出台一人献血本人五年内可按献血量的五倍免费用血等新政策,无偿献血量基本满足本地临床急救用血。2016年,延安市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城市。
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落实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疫规划、预防保健、妇幼健康、传染病防治实现全覆盖,连续多年全市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及婴儿死亡率降至7.90/10万、3.48‰、2.41‰,达到全省最低水平。其实,2015年以来,延安市卫计部门投入更大的精力做的事就是这样一件事:让老百姓健康有保障——努力实现公共卫生均等化,在此基础上推进健康扶贫。
2016年初,市卫计局与市扶贫办提早召开健康扶贫会议,制定出台了“全科医师团队+贫困户”签约服务模式、医疗救治扶贫、计划生育家庭健康扶贫等实施意见。将健康扶贫工作纳入对县区和局属单位考核评价指标。截至目前,建成47233人的健康精准扶贫数据库;建立全科医师团队406个,一对一签约21366人,签约服务率达到90.6%;通过医疗机构开设贫困人口患者绿色通道,领导干部包抓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等方式,使所包扶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市卫计局局长郝建东说,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在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的首要问题。围绕“不得病”,市卫计局主要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2015年,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7年7月,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同时,又启动“健康城市”的创建。2018年,我市获得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围绕“少得病”,坚持以预防为主,全面落实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疫规划、预防保健、慢病管理、传染病防控、地方病治理以及健康教育促进全覆盖,从源头上治理,真正让群众少得病。围绕“看病难、看病贵”,全力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市人民医院业务部分交由中国医科大学托管,市中医医院交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体托管,快速提升发展水平。通过改善人居环境、疾病预防控制、深化医改等方面,为延安群众提供了便利、有效的就医条件,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卫生工作改革创新力度,提升我市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改革红利,让卫生工作者真正成为群众健康的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