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卓 通讯员 杨雪 叶山林
富县茶坊街道辖19个行政村和1个农村社区,共有4149户14963口人,总耕地面积5.0817万亩,以苹果、蔬菜、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近年来,茶坊街道利用“农业+”的产业发展思维,构建起“农业+文化+旅游”“农业+科技+网络”“农业+改革+宣传”的发展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条,扩大了产品知名度,推进了产业融合,切实提高了群众收入。
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旅游名片
唐天宝十五年,诗人杜甫及家人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带家人在茶坊街道羌村居住一年零三个月,期间留下了许多诗篇;1941年,林伯渠视察富县时,写下《杜工部遗居羌村》。“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羌村,以前村民收入却主要依靠种植业,后来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成羌村小镇,发展旅游,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羌村党支部书记白国栋说。
2015年5月,为了扩大羌村知名度,茶坊街道依托诗圣故居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确定了“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企业打造羌村旅游小镇,2017年10月一期工程完成,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实施。项目将建设羌村田园综合示范体工程,计划打造出集特色农家乐、特色酒坊、休闲春钓、度假娱乐、农家田园场地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引导羌村农业向产业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不断培育乡村旅游绿色产品,丰富乡村旅游体系,并利用羌村旅游小镇辐射周边,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发展罗家塔文冠果、岔口农资市场等,为羌村乡村旅游景区添加新景象。
科技化发展大棚产业
近年来,茶坊街道榆林桥村顺应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新形势,以“农业+科技+网络”的发展模式,按照“一村一品”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瓜果采摘,并逐渐增加温室数量、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村党支部带头成立合作社,动员菜农入社,由合作社统一配送肥料、膜、种子,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等,改变蔬菜产业分散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助力村民增收。
同时,榆林桥村积极争取延安市广电网络公司支持,为榆林桥建设“物联网”项目,利用高科技信息手段对辖区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过程进行智能监控,为菜农提供定期施肥、温湿度等预警提示服务,并将蔬菜瓜果生产过程网上全程公布,提高透明度,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食用。后期,合作社以市场价回收菜农蔬菜,分品种按比例进行高端包装与简装,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并依托网络,在淘宝、微信、QQ等宣传销售,线上接受消费者订单,让榆林桥农产品走出村庄,走出富县,让消费者能够吃上绿色、新鲜的蔬菜瓜果。
“三变”改革助力群众增收
“村民以前种植黄豆和玉米,经济效益低,在街道领导的鼓励指导下,我村实施‘三变’改革,整合村民闲散土地资源种植辣椒,并建成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实现合作社、村集体与村民‘三赢’的良好发展局面。”马坊村党支部书记吉志超满面笑容地说道。马坊村地处210国道沿线,距县城4公里,依托这一区位优势,在村支部的带领下,马坊村大力推进“三变”改革。
该村流转210国道沿线的40亩荒地建设果蔬采摘园,让贫困户免费套种辣椒,鼓励村民自主种植辣椒,由合作社投资建设的辣椒酱加工厂,以市场价格收购村民种植的辣椒,将其加工成辣椒酱售出。马坊村利用富县电视台、延安电视台、合作社微信公众号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在第二十四届杨凌农高会、“金延安”美食节、富县第一届美食节等展会上,通过现场展示、介绍、品尝等方式推广产品,让马坊辣椒酱走出富县,逐步走向省内市场。通过宣传,马坊辣椒酱知名度逐步提升,销售量不断增多。目前,已实现从前期的手工生产转变为全自动流水线生产,日均产量可达4000瓶,村民每亩辣椒可收益3000元~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