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脱贫路上奏高歌 追梦步伐不停歇
——志丹县脱贫攻坚工作记略
  本报记者 王建平 通讯员 曹东良 刘元丽
  志丹县1986年被列入首批国定贫困县,1998年退出国定贫困县行列,2011年被列入省级片区贫困县。经过多年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但是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志丹干部群众,成为追赶超越、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2014年底,全县仍有贫困村56个,建档立卡户1291户3233人,且大多数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志丹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立足实际,拔掉穷根,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建成全面小康。不懈的努力换来了累累的硕果,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全覆盖,191户681人减贫任务全面完成,综合贫困发生率控制在0.5%以内……
  红都的大地上,处处传唱的都是贫困户搬进新居、告别贫困的故事,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迈着矫健的步伐,奔向小康。
   把穷脉 举县一致强担当
  为了拔掉穷根,实现群众的“小康”梦想,志丹县委、县政府紧盯2018年内与全市同步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庄严承诺:2018年将剩余有劳动能力的191户681人和21个贫困村一次性全部退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县委书记李建强和县长刘志生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一刻也不懈怠,举县一致,找症结、挖根源,补短板、解难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全县109个村的帮扶方案和1291户建档立卡户帮扶计划逐一把关敲定,把准了“穷脉”。
  “把最好的干部派到一线,用干部的辛苦换来群众的幸福,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志丹县委书记斩钉截铁的话语,释放出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42名县级领导包抓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和56个贫困村,抽调661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户,组建109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和56支贫困村脱贫攻坚队,站头排,打硬仗,倾注全力促脱贫,用“汗水”换取群众的“笑颜”。
   强志智 多元推进固基础
  “志丹不脱贫,我们就没办法向党和人民交代!”干部间一句普通话,道出了志丹脱贫的决心。
  在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基础上,志丹县先做“基础题”,再做“加分题”,整合各类资源,对贫困人口从住房、教育、卫生、技能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扶贫。
  2018年累计资助贫困学生685人次、发放助学金30.6万元、助学贷款25.6万元;累计发放低保金711.3万元,发放补助金242.2万元;为贫困户投放贷款552笔2052.3万元,获贷率位列全市第一;开发设立扶贫公益特岗、专岗291个,转移就业385名贫困人口,累计培训贫困人口5400人次;县信用联社、县农行开展“双基联动”“评级授信”行动,投放惠农贷款1.34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虽然枯燥,却最具有说服力!数字的背后,是坚持不懈的付出和努力。
  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县上制定出台了《志丹县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实施方案》等政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一项项精准脱贫的政策在志丹的山山峁峁间落地生根。
  拔穷根 做强产业重“造血”
  产业兴、经济活。志丹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拔掉穷根的根本举措,采取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方式,把贫困群众纳入精准帮扶的产业链条主体中,努力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发展和永续脱贫。
  志丹将苹果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头号产业”,在实践中构建起“苹果+特色种养业”的“1+N”现代农业框架。2017年以来,新栽苹果8万亩,恢复撂荒园2万亩,全县苹果园面积达到31.6万亩。711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苹果产业全覆盖。着眼实际,依托丰富的林产等资源,重点发展养猪、肉驴、湖羊、黄芪、中峰、食用菌等特色种养殖业,从产业发展的路径上因户因人择业培育,户户建起长短结合的产业项目,切实打牢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基础。
  同时,聚焦长远,坚持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中来统筹脱贫资源,制定了《志丹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109个《村级规划》,落实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行动方案;出台了《志丹县关于激励扶持现代农业全面提升的十条措施》《长线产业界定意见》和《脱贫产业扶持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7000万元以上,用于支持农村改革和苹果产业发展,辐射带动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
  开富路 改革破题显特色
  志丹大力开展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立足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制定了集体产权改革、“三变”改革、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动员社会各界人士返乡创业,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农村、向脱贫一线集聚。目前,全县共有1114人投身产业扶贫和返乡创业,先后签订各类合同协议2289份,流转土地7万亩,承包果园8000亩。
  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也是该县的一大特色,县上充分发挥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作用,助力脱贫由“摘帽”向“致富”转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产业建设意见》,大力实施“双100、双50”工程,即:新发展100个新型经营主体,建成100个百亩果(农)业产业化典型,力争三年内每个村建成50亩以上集体果园,村级互助资金规模达到50万元以上。目前,109个村全部建起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515家,流转土地15.5万亩。
  互助资金“小资金”撬动脱贫攻坚“大杠杆”,这成了志丹人的共识。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和“不出村、不吸储、不分红”的原则,县上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大力发展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县财政每年注入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4001万元,贫困户全部免费入会。
  寒冬时节,志丹县土地产权交易中心依然在忙碌着。县上建起了县镇两级产权交易平台和16个“三变”改革示范基地,有效地推动了脱贫。陕果集团果业扶贫基地按照“梯度分红”“劳务分红”等办法,吸纳161户贫困户入股联营;绿葆农业8000亩黄芪种植基地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已吸纳110户贫困户参与;北京惠农合洛河峡谷3000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吸纳川道贫困户参与种植;342户贫困户入股“久久光伏”产业,年分红102.6万元,每户达到3000元,拓宽了贫困户增收脱贫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