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立足脱贫、谋划小康是安塞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说,2018年全区5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在册贫困户2148户6606人,2018年计划1577户5378人全部脱贫摘帽,实现全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贫困村整体退出目标。
产业扶贫筑牢脱贫“根基”
“脱贫之星”谭安家曾是贫困户,因患有脑梗、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加上老伴先天性耳聋,家庭生活极为贫困被列为贫困户,儿子30多岁还在“打光棍”。后来,在党和政府与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谭安一家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
如今,老谭靠着在家养猪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2017年卖了5头猪,收入8000多元。”尝到甜头的谭安,2018年又养了6头猪,儿子谭亚宏也找到了工作,在一家钻井队签订了长期雇用合同,一个月下来,能收入4000多元。家里有了产业、儿子有了稳定工作,谭亚宏顺利娶了媳妇,解决了老谭多年的“心病”,一家人的生活终于走上了正轨。
“今年,我打算再扩大养殖规模,不仅要脱贫,还要能致富!”说起2019年的新打算,谭安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2018年,安塞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坚持扶智扶志与扶贫相结合,按照“长抓苹果、大棚,中抓香菇、弓棚,短抓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建立推行了“合作社帮带、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流转和果园托管、支部引领”四种产业扶贫模式,让扶贫产业遍地开花,有效带动了全区2378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产业全覆盖目标,切实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同时,安塞区立足实际,推行“文化养民、文化富民”,将文化旅游与农村农业及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农业农村+脱贫攻坚”融合发展的致富新路子。在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西营“陕北信天游”演唱村及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3个文化产业村的带动下,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77.1万人次,同比增长137.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91亿元,同比增长280.2%。
基础设施强健扶贫“筋骨”
走进安塞区沿河湾镇沿河湾村,在村口就能够一览全村的样貌: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美丽的休闲景观带;原先的土窑洞,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宽阔的柏油路、标准化的公共厕所、分类垃圾箱和污水处理设施干净整洁,旁边的休闲文化广场温馨而静谧……
2018年,安塞区扎实开展基础设施“三提升”,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许多贫困群众也搬进城里、住进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做梦也没想过能住上楼房!”2018年11月28日,招安镇白台村贫困户杜学发一家人喜迁新居,入住招安镇易地搬迁安置小区,108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一厨一卫套房装修简单,但宽敞明亮,床、沙发、茶几、电视柜、厨卫等基本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要不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政府真心实意的帮扶,我们哪能住在这亮堂堂的房子里,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家里的变化,杜学发夫妇有说不完的话、感不完的恩。这两年,杜学发家好事连连,大女儿毕业找到活干,三女儿也考上大学了,他自己也通过劳动保障信息员就业,收入稳定了。
截至2018年底,安塞区已经全面完成了835户2149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其中分散安置117户400人已全部入住,实施危房改造473户,现已全部完工并入住。并积极发展社区工厂,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目前,搬迁户发展农业长效产业1337户,社区工厂就业和外出就业1118人,公益岗位就业641人,光伏扶贫和参加合作社入股643户,实际转移就业130人次,有效解决了群众“挪穷窝”“换穷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