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建平 李鹏 刘阳 孙世忠 通讯员 李晓军
“我总算是脱贫了!”腊月二十九,记者在子长县杨家园则镇蜜蜂峪村采访途中,在路边碰上了该村2018年脱贫户郭生兵。
郭生兵今年66岁,早年下煤窑落下“煤肺”的病根,干不了啥重活,老伴患有慢性病,除了一些微薄的补助,基本没什么经济收入,是村上典型的贫困户。2018年,县上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出台养殖业补助政策,郭生兵养了6头猪、5头牛和20多只鸡,贫困日子总算有了奔头。
“一头牛补2000元,一头猪补500元,一只鸡补20元,这么好的政策,自己再不‘抓挖’,那真是活该受穷了。对我来说,养生灵(搞养殖)这营生再合适不过了。”郭生兵说,
看准了好政策,郭生兵铆足了劲搞起了养殖业。但对他来说,没有启动资金是最大的困难,家里仅有的一点全拿出来,亲戚邻人借了个遍。对此,记者颇感疑惑:一个农村的贫困户,谁愿意借给他钱呢?村主任郭顺红一番话,解开了记者心中的谜团。
郭顺红介绍说:“主要是县上的养殖政策好,只要搞成一定规模,上面验收通过就兑现补助,所以,借的钱大部分是有底的。还有就是郭生兵人务正,是个热心人,在村上人缘也好,队干部和包村干部也帮着做了点工作,在大家的帮衬下,启动资金总算解决了。”
整整一年,郭生兵几乎没有一点闲暇。老伴身体不好,最多也就是给他打打下手,里里外外全靠他一个忙活。郭顺红对记者说:“他(郭红兵)劲头大着呢,一下都不闲着,喂牛喂猪喂鸡,是我们村上最有苦(勤快)的人。”村主任的表扬,让郭生兵有点不好意思了:“政府政策这么好,干部这么尽心,自己咋好意思睡到窑里等着救济呢!”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这句话用在郭生兵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一年的辛苦换来了不错的收入。从腊月初十开始,郭生兵陆续开始宰杀了6头育肥的猪。尽管今年的猪肉价行情况不怎么好,但郭生兵光卖猪肉就收入了1.2万元,加上卖鸡和其他补助收入,郭生兵2018年实实在在地收入1.5万元现金。郭生兵不仅还完了所有的欠款,还留下5头牛的净利润,来年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这下心里踏实多了。”郭生兵对记者说。
眼看就要过年了,郭生兵只留了15公斤猪肉和两只鸡准备过年吃。
“今年收入不错,咋不给自己多留点?好好过个年嘛!”记者问。
“今年刚刚脱贫,经济上还不行,明年我还想趁政策好再增加几头牛,猪和鸡还要养,这些都要钱。”郭生兵说,“毕竟,一只老公鸡顶上一袋面了,少吃点肉,换成面能吃长久些。”
离开蜜蜂峪时,郭生兵指着沟那边的一排窑说:“那就是我家,去年收拾地方时,政府还补助了6000元哩!”
“你咋现在话这么多了?像变了个人似的,看你原来那个死蔫样。”村主任郭顺红一番打趣的话,引得周围的村民哈哈大笑起来。
“还不是光景走不到人前面嘛!”郭生兵一点也不生气,也跟着大家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