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美食民俗中的延安年
本报记者 王爱荣
    ●刚出锅的油馍馍    本报记者刘阳摄
    ●正在排练的秧歌队    本报记者祁小军摄
    ●香甜的黄馍馍
  “腊月初八,粥饭吃遍各家。”至此,陕北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割肉、酿酒、做年茶饭,辛劳了一整年的陕北人拿出十八般武艺,仿佛把积攒了一年的好吃的,都在过年拿时犒劳自己。正月初三开始,沿门子、打腰鼓等独属于陕北人的庆典将纷至沓来,大家就在这忙腊月、闹正月中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吃出暖烘烘的热情
  “热腾腾的油糕,哎嗨哎嗨哟,摆上桌,哎嗨哎嗨哟。”
  曾经贫瘠荒凉的黄土地,却养育出了热情的陕北人,这股热情混在了丰收的粮食里,藏进了年茶饭的香气中。
  黄馍馍,是陕北年茶饭中最具代表性的,因为它外形像是丰收的谷堆,是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祈盼。在做法上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先用黄米和软米磨的面拌在一起和好,再包上豆枣馅,甜中带酸,软而不粘。更神奇的是黄馍馍不用添加白糖,便会因陕北特有的米质而散发出天然的香甜,吃一口令人唇齿留香。
  油馍馍、油糕也是陕北年茶饭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以黄米和软米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制作工序,最后在沸腾的油锅里煎炸。过年吃糕,寓意节节高、年年高,油馍馍则外形像铜钱,预示着新年可以财源滚滚。
  在肉食茶饭中,陕北四大碗堪称经典,圆滚滚的丸子、肥而不腻的烧肉、酥软鲜美的酥鸡、酥烂入味的排骨,一菜四味,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年的味道。
  对走亲戚、来拜年的客人,家家户户必定会“满碟子、满碗”将年茶饭摆上桌招待,亲朋满座、推杯换盏之间尽是主人家暖烘烘的热情。
  喝出热腾腾的人情
  “滚滚的米酒端上来,一样的朋友一样的待。”
  陕北人会喝酒,也爱喝酒,米酒更是老少皆宜的待客佳品。因为都是家庭酿制,基本工序一样但是手法相殊,百户百味,所以邻里亲朋互品共享,更有过年情趣。
  米酒为黄色浊酒,呈粥糊状,浑浊黄稠,如黄河万里浊水。好多陕北人也叫它“甜酒”“稠酒”“浊酒”“混酒”。
  寒冬腊月,当北风吹过重重叠叠的山峁沟壑,黄土高原上的庄稼早已收割完毕,米酒这时候就可以做了。
  做米酒可以用黄米,亦可用小米。将米用开水浸泡一夜捞至锅中蒸熟后,舀入一大小适宜的酒坛中,加酒放置热炕头发酵一夜,再将酒坛移至屋内靠近门口通风处存起来。过些日子,这存放在门口酒坛中的米酒就可以饮用了。
  年夜饭后守岁熬夜,满满实实的肚子再来碗米酒,甘甜清醇、香味扑鼻,消食润神、醒目爽口,真是说不出的舒坦。
  正月里,为了迎接拜年的沿门子秧歌队,每家每户都会预备一大锅热腾腾的甜米酒,那些看拜年秧歌的乡亲们和闹秧歌的人们尽情喝下的不仅是滚滚的米酒,还有那热腾腾的人情。
  闹出红火火的激情
  “正月里来正月正,锣鼓唢呐鞭炮声,五彩缤纷人欢腾,扭起那秧歌迎新春。”
  正月初三开始,陕北人闹新春的庆典就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队伍敲锣打鼓,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向各村子、社区以及各大单位拜年,这也就是所谓的沿门子。
  在腰鼓之乡安塞,通常由腰鼓和秧歌组成一个队,闹秧歌的男扮女、老扮少,诙谐搞笑;打腰鼓的则是摆头、踢腿尽显那陕北汉子的虎劲儿、能劲儿、猛劲儿,将表演推向高潮;后面再由“伞头”带领,根据各家、各单位的一年事迹和收获随机编唱词,为大家送上新年的祝福。
  拜年的沿门子队伍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由28人组成,象征着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每个队伍拜年后都会得到主人家的打赏,以前饥荒年代每个队员能得到一把瓜子就是很好的犒劳了,现在则是根据主人家情况给大家派发红包,图个吉利喜庆。
  更加红火的是每年正月十五延安过大年活动,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轻盈风趣的宜川胸鼓、粗犷剽悍的志丹扇鼓、虎虎生威的黄龙猎鼓、喜气洋洋的洛川蹩鼓尽显延安五大鼓的风采,还有富县飞鼓、延长棒子舞等表演,都吸引着数万名市民及游客观赏,演员们尽情“闹”,观众们尽情“喊”,大街上成了一片“红火”的海洋。
  一轮明月千家乐,九曲黄河万盏灯。年年岁岁,只有正月十六转过了九曲,陕北人的年才算过完了。
  在延安,有人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这阵像个城廓又似一个迷宫,其回廊没有重复路径,是人们用高粱秆栽成的图阵,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油灯。
  夜幕降临,365盏油灯同时点亮,象征新年的365天,每天平安喜乐,同时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人们开始跟着“转灯”。俗话说,“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因此,每年的转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误。
  曾经的陕北确实贫瘠荒凉,但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硬是凭着年复一年暖烘烘的热情、热腾腾的人情、红火火的激情,在这吃喝玩闹中把荒凉贫瘠冲走,迎来了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