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把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记甘泉县石门镇和平村第一书记赵伟
  本报记者 王爱荣 通讯员 张波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两天,甘泉县石门镇和平村申亚丽的草莓大棚里热闹非凡。恰逢年节,大棚绿色草莓正式上市,前来采摘的群众络绎不绝,驻村第一书记赵伟与驻村队员们也都赶来帮忙,为申亚丽家搭把手。
  “村民一家亲,大家的事就是我们驻村干部的家事,看着这些大棚菜农生意红火我们也跟着开心。”第一书记赵伟乐呵呵地说道。
  2017年8月,甘泉县公路站干部赵伟到石门镇和平村任第一书记。和平村作为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14人,基础设施差、产业类型单一、脱贫任务艰巨。面对困难,赵伟没有气馁,沉下身子一心扑在和平村的脱贫建设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平村在2018年底退出贫困户48户100人,贫困户现仅余9户14人。
  安心驻村“住”进群众心坎里
  驻村就是住“心”。赵伟心里明白,只有把群众当自己人,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2018年初,为弄懂大棚蔬菜种植、生长过程,掌握收成和销售情况,赵伟专门承包了一户贫困户家的弓棚当起了“菜农”,而且虚心向村民学习种植经验,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还为村上引进新技术提供了实验基地。
  村民郭保利因孩子上学常年住在镇上,老母亲成了农村独居老人。去年夏天窑里进水了,老人一个人没办法,赵伟带着两名村干部冒雨赶到她家,查看后发现是因为窑顶有个洞,必须尽快修缮。可洞口边尽是石渣,工具用不上,雨地里赵伟用手一点一点地把洞口的石渣扒开,差点被藏在里边的毒蛇咬到,之后又一点一点把洞填实,挡住了雨水。
  同村70多岁老人马丕民,患有脑梗多年,也没个说话的人,特别孤单,赵伟自己掏钱买了一部功放机,给老人听戏、听歌、听广播,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
  村民魏随成2018年6月,开三轮车拉两个人去镇里买化肥,半路上不小心连人带三轮从桥上掉了下去,听到消息赵伟迅速带着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冲到河里救人,并将人送到医院治疗。 
  这样雪中送炭的事说也说不完,他常说,“既然当了第一书记,就要为民办实事,把群众放进心坎里”。
  真心扶贫“干”出富民实在事
  赵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是简单地打一口井,修一条路,而是要创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和平村是典型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村子要想有出路,必须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经济收入。他多次与四支队伍开会研究,走访调查,外出考察,确定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
  2018年初,赵伟争取30万元扶贫资金,在和平村寺沟组建起了7座3万棒香菇基地,从前期入户协商流转土地到香菇进棚上架,他全程参与其中,为了不耽误工期,泡面成了三餐主角。短短的一个月,就建成了7座香菇生产基地,并结合“三变”改革,探索性地以“党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投入运营,夯实了村集体产业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确保了全村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过去村上的大棚产业品种单一,抗病害能力差,市场风险大,群众的收入不稳定,赵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8年7月,他组织广大村民代表到安塞区娄坪镇蔬菜园区实地考察学习,发现37-82(俗称板辣子)这个品种不错,对比螺丝辣子,具有产量高、周期长、抗病害能力强、价格高等优点。
  为让村民打消顾虑、种植新品种,赵伟动员村干部、党员带头示范种植。目前已经有5户种植7棚1万余株,同年12月初已经上市,产量非常可观,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种植信心,实现了新旧互补,有效提高农户收入和抗风险能力。
  期间,他还鼓励农户发展草莓种植2棚、小番茄2棚、香瓜4棚、葡萄12棚,拓宽大棚蔬菜种植路子,增加群众收入渠道。
  同时,村上原有的24座大弓棚,由于建设年代久,竹竿老化、钢架生锈变形、产能低,在赵伟的努力协调下,24座新型大弓棚用了不到两周时间圆满完成改造。
  村民就是亲人、村事就是家事。他常说,把群众的事放在心里,群众就把你放在心里,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是他驻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