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创新扶贫新路子 鼓起群众“钱袋子”
——吴起县铁边城镇实现脱贫“摘帽”
  本报记者 刘小艳 通讯员 徐志全
  从吴起县城出发沿着西北方向前行,来到吴起县铁边城镇,见该镇镇长刘居飞正和农民们在田地里翻耕土地、修剪果树。
  “现在是修剪果树的重要季节,我们一定要抢抓时机,带领群众把果树修剪好、把果园管理好,让苹果成为脱贫致富的产业。”刘居飞说。
  铁边城镇位于县城西北部,辖17个行政村195个村民小组。近年来,该镇将辖区划分为新寨、王洼子、铁边城“三大脱贫攻坚战区”,创新推出“支部+”扶贫模式,培育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新动能,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目前,全镇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882户2416人实现了脱贫“摘帽”,剩余52户100人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民政兜底保障。
  农家变农场脱贫有信心
  “我是残疾人,居家养猪每年收入1万多元,猪崽和饲料都是先赊账,等到公司回收生猪时再扣除。现在我们成了农场主,更有信心实现脱贫。”铁边城村贫困户郭秀米说。
  为了有效解决贫困户在发展中的资金周转难题,铁边城镇党委在铁边城村率先尝试“场繁户育、订单饲养”发展思路,让“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模式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引进定边铭丰集团,成立了富民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签订扶贫协议,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对养殖生猪实行优先订单回收。
  此外,合作社还设立了风险基金,从年利润里列支10万元,对贫困户进行风险损失补贴,确保贫困户安心养殖、稳步发展。经核算,合作社每头生猪的净收益是160元左右,按照每户20头计算,第一茬收益就有3600元,全年可收益1.4万元左右。目前,该镇共有31户在册建档立卡户加入到合作社,仅养殖这一项的年收入就超过1万元。
  资金变股金脱贫有活力
  油寺村因为一直没有村集体经济而被列入了“空壳村”名单。去年,村党支部选举产生了集体理事会,通过“四议两公开”的形式确定了发展项目,并制订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采取“支部引领、企社带动、订单饲养”模式,使“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样板。
  “我村立足村情实际和资源优势,引进陕西定边铭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建了一个500头驴场,由村上提供土地、人员、场地、圈舍等,占股80%,定边铭丰集团提供技术、销售渠道等,占股20%。”村党支部书记刘海全说。
  该村绿源种养专业合作社还通过“土地流转租赁、资金入股分红、人人参股持股”的办法,流转本村及周边村组土地2000余亩,带动群众发展特色种养、山地苹果、棚栽业等产业,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同时,有效利用小额扶贫贷款、互助资金,积极动员村民入股分红,激活扶贫资金。据初步核算,1万元股金每年可分红1500元,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资源变资产脱贫有动力
  李台子村村民李文科因妻子罹患肿瘤无法出门务工,家中200多亩山地也是广种薄收,日子过得较为艰难。
  “树和家庭林场成立后,我在家门口谋了份差事,忙季植树,闲季护林,一年能收入上万元。等经济林长成了,我的收入就稳定了。”如今,200多亩的经济林成了李文科一家脱贫的最大动力。
  李树和是吴起县生态扶贫的带头人。2015年6月,他注册成立“树和家庭林场”,承包了2.2万亩荒山,与铁边城镇寨子湾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定下协议:承包12年内林场的林木和效益归承包人所有,之后林木将成为村民的个人财产。目前,该林场已投入数百万元,建起了苗木基地,修建了高位蓄水池,栽植山地苹果100亩,绿化荒山荒坡2万多亩。
  近年来,铁边城镇抓住县上发展家庭林场推进生态扶贫的良好机遇,创新“大户承包、农户参与,强化管理、提升效益”的思路,使“支部+家庭林场+贫困户”模式成为生态扶贫的有效抓手。该镇先后在李台子、北梁、田南湾、吕沟咀等村发展了4个家庭林场,形成了家庭林场造管林、山地梯田载果树、荒山荒坡经济林、种植养殖作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通过林地转包、租赁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实施林园、林药、林禽、林乐等立体综合开发,把山地苹果、中药材、养殖与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将林场建设成“百果园”。据统计,家庭林场每年为本村及周边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7个,兑付造林劳务费100多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保证了“国家要被子、群众得票子”。
  “今年,我们镇继续巩固和壮大脱贫成果,统筹推进产业、健康、就业、教育、生态等扶贫工作,发展山地苹果园500亩,百亩果园示范点2个,千亩精品杂粮示范带1个,特色种养示范户50户。同时,列支200余万元,全力做好困难救助、优抚优待等工作。”铁边城镇党委书记齐增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