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苗乡银匠村:
“锻制”声声促脱贫
  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 万志云
  已是3月春暖时节,处于群山之中的德榜村,云雾缭绕。这座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禾库镇的宁静小山村,在一阵阵银饰的锻制声中,“敲打”开了春天的生机。
  循着山路数十道弯,记者走进德榜村。80岁的老手艺人龙吉堂出生在银匠世家,他坐在自家门前,神情镇定,目光专注,随着铁锤对錾子的反复敲打,项圈上的纹饰逐渐显现,花、草等图案逼真可辨。
  德榜村位于凤凰县西北角,平均海拔900米,距离凤凰县城较远,是“纯苗乡”,有2个自然寨共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270户1137人,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88人,预计2019年全村脱贫出列。
  德榜村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随着银饰锻制技艺的流传,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德榜村银饰锻制逐渐形成了“传承馆+基地+个体手工坊”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目前以龙吉堂银匠世家为代表的银饰作坊有10余个,从事银饰锻制的有近200人,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增收。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是女子出嫁的“标配”。“女孩子出嫁的银饰一套有很多种,头、肩、耳、胸、手上都要佩戴,一整套做下来,七八人合作要花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龙吉堂说。
  作为家族传承人,龙吉堂的儿子龙先虎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银饰锻制。龙先虎告诉记者,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件银饰需要经过熔银、锻打、镶嵌、掐花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以前都是手艺人挑着担子上门去做,现在我们都在自家做,以订单为主,也兼顾散客。除了手工錾刻,现在可实现机器液压模具生产。”龙先虎表示,苗族银饰在款式上正不断追求创新,除了饰品,现在还制作出了茶壶、碗筷等工艺品。
  手艺人在努力,产业在发展,乡村也在大变化。德榜村村干部龙海珍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硬化了5公里机耕道,实现了农村电网改造,如今道路通组入户,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目前正打算依托生态资源和银饰锻制产业,发展乡村旅游。
  “我入行做银饰两年多了,跟着村里老手艺人学的,上手也比较快。”50岁的吴金南是德榜村里的贫困户,他告诉记者,银饰锻制需要耐心,要花多年的时间钻研,将来他希望能成为一名熟练的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