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奔赴延安(上)
  阅读提示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战的大旗,主张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延安建立了民主清廉的解放区政权,实行尊重知识分子、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众多热血青年“朝圣”般地从四面涌来。年仅15岁的孟于就是有志青年的一员。她在延安学习成长,并逐步成长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她的许多作品,在最艰苦的岁月里,鼓舞着全体军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战的大旗,主张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延安建立了民主清廉的解放区政权,实行尊重知识分子、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众多热血青年“朝圣”般地从四面涌来。年仅15岁的孟于就是有志青年的一员。她在延安学习成长,并逐步成长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她的许多作品,在最艰苦的岁月里,鼓舞着全体军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孟于,1922年生于四川成都。小时候,她家乡的生活非常平静。直到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传来,宁静的生活瞬间被击碎,那时孟于正在上初中。当得知日军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侵华第一枪,占领了北平、天津、保定,造成战争紧迫的局面时,成都的青年学生内愤难平,纷纷起来抗争。孟于所在的中华女中组织起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高举“不当亡国奴”“奋起抗战”“全民抗战”的口号走出校门,走向街道、农村和乡镇去宣传抗日思想。他们经常在街头、公园演讲,高唱抗战歌曲,号召大家投身抗战:“全民团结起来,奋起抗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当时的孟于只有15岁,长得眉清目秀。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她,是宣传队的主力,经常带领宣传队演唱抗战歌曲。每当她看到报纸上有新歌,就马上学来唱给人们听,激发和鼓舞人们的抗日热情。
  有一次,宣传队在外面演出,孟于唱了当时十分流行的歌谣《松花江上》(张寒晖作词、作曲)。台下是一大片市民,她在台上唱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把东北人民家破人亡、四处流浪的情景唱得十分动人。其中一句“爹娘啊,爹娘啊……”唱得万分凄凉。她父亲听说了,脸面挂不住,认为一个小姑娘家,整天在外面抛头露面,还哭爹喊娘的,成何体统,严厉呵斥她:“我还没死,你就哭。是不是要把我哭死?”劈头盖脸的一阵狠骂后,孟于拗不过,保证不唱了。
  但是不久,她又参加了宣传活动,在茶楼里唱抗日救亡歌曲《丈夫去当兵》(老舍作词,张曙作曲)。当时,她父亲的一位朋友也在听,觉得她唱得太好了,当晚就跑到孟于家里,对她父亲说:“你闺女的戏唱得好呀!”“什么戏?”父亲不解地问。“丈夫去当兵,老婆叫一声,毛儿的爹你等等我,为妻的将你送一程……”父亲听说她唱这种内容后,火冒三丈,更加严厉地训斥了孟于。
  就是在父亲这样的训斥反对中,孟于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她知道和父亲说不清楚,便只能违心答应,然后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跑出去参加抗日救亡宣传。
  1938年底,国民党开始暴力封锁和镇压学生运动,然而,越是封锁,学生的抗日热情越是悄悄高涨。1939年初,由孟于班里七八个同学组织的读书会,秘密请来一位从延安来的青年,他告诉同学们,延安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带领全国人民一起抗战,在那里可以自由地学习马列主义;那里的人不分民族、没有高低贵贱,都学习本事来抗日。他还悄悄地教孟于和同学唱《延安颂》这支歌。这让同学们对延安怀有无限的向往。
  当时孟于生活的成都属于国统区,学马列主义都要被抓起来,很多救亡团体因为宣传抗战被封了,整个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了阻止孟于继续参加抗日宣传,父亲变得愈加严厉,甚至限制她的人身自由,这引起了她思想上的强烈反抗,也更加坚定了她去延安的决心。
  可是军警封锁了路线,怎么去呢?刚巧,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在成都招生。这所学校是阎锡山在1937年底建立的,地点在宜川,距离延安非常近。孟于就想先去宜川,再想办法从宜川去延安。于是,1939年7月,孟于和好友李仲民相约瞒着家人报考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被录取后,她们给家里留下信:“我们到我们向往的地方去了,请不要找我们……”,就从家里偷跑了。
  孟于就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期间,发生了晋西事变,阎锡山开始反共,很多共产党人撤回了延安。在这关键时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为宣传抗日成立了先锋剧团,孟于由于歌唱得比较好,被推荐去了剧团。但在剧团待了不到一个月,孟于听说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背后有一条小路可以直奔延安,就义无反顾地奔向延安,踏上了前往革命圣地的行程。
  他们带上简单的行李,悄悄地上路了。终究是年轻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低估了路途上的困难和险阻。路上,孟于被虱子咬得患了伤寒,发起高烧,情况非常危险。她几次晕厥,当她醒来,看到炕桌上放着一盏油灯和一碗开水,听到对面山上“呜呜”的狼嗥,就想绝不能死在这里,一定要到延安去。
  康复后,孟于又上路了,经过荒山,历经困难,终于到了陕甘宁边区的村子。他们找到村长,村长老大爷特别高兴,说“你们都是革命娃啊,边区欢迎你们来参加革命”。第二天临走时,大妈拉着孟于的手对村长说:“咱们的毛驴不是要到延安去驮盐吗?把这娃带上,她病刚好,这40里地她走不动。”在村长老大爷和大妈的安排下,孟于就这样骑着毛驴上了延安。(选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红色延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