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延安古今大事记·明朝
(1368 年—1644 年)
  明孝宗弘治十四年 1501年
  三月 陕西考官纳银规定:陕西府、州、县官纳银,免其赴京考,满四品者纳银三十两;五品、六品二十五两;七品、八品二十两;九品以下十五两。延安府属各官亦依例实行之。(《陕西省志·大事记》)
  闰七月 户部给事中许诰曰:“陕西之民,近输夏税于边方者,每麦一石,用盘费银三两”,当地农民负担极重。(《明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七》)
  同年 延绥镇招募新兵九千七百三名,岁增饷十一万六千余石,百姓负担加重。(万历《延绥镇志》)
  同年 灾荒频发,福役繁重,民多逃亡。延安知府李延寿任内招抚逃亡,轻福薄赋,民新复业。任期内获旌荐十次,于本年荣升河南右参政。(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 王彦奇任延安知府。初任时乃立东关市,聚四方商贾贸易于此,以通货利,远近军民颂声塞满人耳。减徭役,宽免粮税。兴学重教、正风俗、广储蓄、治水大患,纳谷栗。大荒出预备仓粟十万余石并库银三万余两事赈救之,奏免其税。官军驻兵多求索扰,刍粮之外,又记杀牛、鹿,拷羊、鸡鹅等物供给,甚至荡民家产,剥民膏血,长泣震天。知府王彦奇以救民为急,虽忤于时,亦不顾忌,民赖以苟活。升参政,延民保留,仍知府事。(弘治《延安府志》、雍正《陕西通志》)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年
  八月十五日霜灾,免陕西肤施等州县盐课粮赋。
  同年 大同守臣奏留延绥游兵,以备策应。军荒之后,欲抽选延安青壮充军,王彦奇力陈利害于当道,其事终得停免。(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 1503年
  延安知府王彦奇主持在府城东门外延河间建造一座二十四孔石桥,名曰“永济桥”。明万历二十六年,桥被洪水冲毁。(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1504年
  延安府有户四万六千七百九十七户有奇,口六十九万六千九百五十(包括今榆林市)。其中,肤施县三万五千五百八十,安塞县二万七千四百七十六,保安县一万九千五百七十,安定县二万一千七百二十,延长县一万四千七百七十,延川县二万六千三百一十,宜川县七万七千三百一十六,甘泉县二万三千四百八十,鄜州六万七千六百一十三,中部县五万六千五十,洛川县八万二千二百二十七(嘉靖二十一年《陕西通志》数字),今延安境内人口总数为四十五万二千一百一十二人。延安境内田三万七千五百三十一点二顷,税粮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九十五石有零,草三十四万三千三百一十三束十斤有零。(弘治《延安府志》)
  王彦奇在嘉岭山创“嘉岭山书院”,于府城西北府学五七里许创建“龙溪书院”,于府厅后之西隅创建“育英书院”。(弘治《延安府志》)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 1505年
  十月十七日 延安从西北向东南地震两次,房屋动摇。(《延安市志》)
  同年 本年延安大荒歉,民流移甚众。知府王彦奇以预备仓十万余石谷粟发仓赈济,饥民赖活者以万计,闻风者复业。当道上奏,以旌异者擢王彦奇为参政,仍掌府事。(弘治《延安府志》)
  同年延绥镇将东、中、西三路按察司改设为兵备道。其中西路兵备道统领宁塞、柳树涧等十六营堡,领保安、安塞、安定三县。东路、中路兵备道所辖今榆林境内各州县及堡寨。(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保安县时有街市四,乡村市九;肤施、安定、洛川三县县城内均有东关市。延安府有驿站九个,各州、县有总铺、乡村铺共百二十四个。(弘治《延安府志》)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
  四月以旱灾免延安府所属州县税粮四万六千石。(嘉庆《延安府志》)
  同年杨一清总制边务,请守东胜,复河套。(嘉庆《延安府志》)同年知府王彦奇奉命在南门外创建马政院,与预备仓相邻。(弘治《延安府志》)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
  十月白莲教民李福达易名李午,率众反叛明朝,攻陷洛川城,烧衙署,知县田济逃匿,妻、子被杀。是年,中部大早,人相食。(乾隆《洛川县志》《中部县志》)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
  十一月侍郎冯清奏请:西安、延安、庆阳等府,粮草皆征折色银两,解边。自是,边用益窘困,遂有“米珠薪桂”之谣。(《明史·卷十一》)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
设鄜州按察分司,隶陕西提刑按察使司,设职官河西分巡道,专职负责鄜州及肤施、甘泉、延长、延川、宜川、洛川、中部、宜君一州八县官吏的监察与考核事务。(嘉庆《延安府志》)(摘自曹树蓬、高建菊主编《延安古今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