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鑫 井娜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国家的政策好呀,现在住进了新房,孙子的学习成绩也好,新种的2亩葡萄成活率也还不错,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家住安塞区招安镇枣湾村的高海庄高兴地向记者介绍着家里的新变化。
2006年,高海庄的儿子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儿媳妇改嫁,妻子做家务时不慎致残。从此,照顾没有劳动能力的妻子、抚养嗷嗷待哺的孙子、负担欠下的巨额债务,这一切全压在了高海庄一个人的身上。
只要有脱贫致富的信心,党和政府就是坚强的后盾。2017年,经过“两评议两公示一公告”,高海庄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此,他的生活便受到了区、镇扶贫人员的极大关注。枣湾村第一书记杨塞成多次走访入户,向他宣传党的好政策,并为他制定脱贫计划。
党和政府的关怀,深深温暖着高海庄,让他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贫困。”高海庄心底的声音催促着他积极地通过手机、电视、网络了解新政策、新技术,不断寻找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经过多方考察,高海庄看到了养驴的市场前景。在镇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利用扶贫小额贷款买了5头驴,办起了小型养殖场。接着,他参加养殖专业培训班,向技术人员积极请教。经过一年精心饲养,2018年初,两头小驴崽出生了。初尝甜头的高海庄决定扩大养殖规模。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扶贫单位和扶贫干部的支持,他们又帮他买进6头猪崽,并重新修缮了猪圈。
孙子上学要花钱,妻子看病要花钱……沉重的负担让他一刻不敢停歇。经过多方联系,高海庄又打听到东腾洗井队的活儿,尽管很累、很脏,但是对高海庄这个朴实勤劳的庄稼汉来说,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挣来的钱让他觉得安心、踏实。养殖产业加上洗井队的工资,2018年底,高海庄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0元以上,成功脱了贫。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现在什么也不缺了。”高海庄的语气中透着轻松愉悦。
记者手记
不等不靠、埋头苦干,高海庄用坚韧推开了困难,用勤劳战胜了贫穷,他用智慧和汗水铺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在高海庄的内心深处,铭记着的始终是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是精准扶贫的惠民春风,是扶贫工作人员的循循善诱,和一双双助他摆脱困境的热切眼眸。
像高海庄一样,安塞区的很多村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了贫。在安塞,养殖业、林果业、棚栽业、特色种植业蓬勃发展,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路径。截至2018年底,安塞区共组织验收产业扶贫项目27批次,兑付户补资金2343.54万元,惠及贫困户3462户次。这不仅是扶贫干部精心帮扶、全心关注的结果,更是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奋斗不息的结果,也是一项项政策红利得到充分释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