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苍茫林海。
走过崎岖的羊肠小道,穿行在绿意葱茏的林间,耳畔环绕着鸟雀欢快的叽喳声,眼前是行行笔直挺拔的油松,偶遇的松鼠和刺猬更是为行进间增添了几分野趣。这是杨长虎用20年心血浇灌培育出的满目青山,这是他的森林、他的世界,这是他的绿色王国。
他的故事,要从65年前说起……
结缘“绿色”
1954年,16岁的杨长虎从黄陵县店头镇完全小学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杨长虎听说陕西省林业调查设计院在黄陵县桥山搞测量设计,需就近招募一批民工,他便去应征。这一去,他便与绿色结缘,从此再未分开。
那时林区没有车路,行动全靠披荆斩棘、背扛肩挑,最大最好的路就是猎人和野兽踩踏出的茅草小道。吃饭要挖坑生火自己做,住宿是在草地上搭个帐篷,两个馍、一壶水,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能回到宿营地。有时路远天黑,下不了山,就靠在大树下休息一宿,“最怕夜里遇到雷阵雨,只能硬淋着,真是又冻又饿。”杨长虎回忆。
朴实勤快的杨长虎很快从30名招募的民工中脱颖而出,砍稍子、设标桩、测方位、丈量尺寸,年纪最小的他总是做得又快又好,在省林业调查设计院的《林业勘察通讯》上经常受到表扬。桥山的测量工作结束后,省设计院的领导特意找到杨长虎,问他愿不愿意跟着队伍继续走下去。
“我愿意!”一声誓言,一生实践。杨长虎在青山绿水间,作出了他这辈子最重要的决定。
情深“绿色”
1958年,杨长虎调到刚刚成立的陕西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进入专业研究所的他仿佛浸入水里的海绵,跃入大海的游鱼,直入云霄的飞鸟,疯狂地汲取着林业专业知识。
那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办公地点设立在周至县,无住房、无场地、无经费,全靠自力更生。
试验地块高,水引不到地里,杨长虎便利用畜力废旧水车材料,改装成手摇水车,解决科研高地取水问题。
在《毛白杨光合作用》测定时,因树高无法测试,他用废旧木材,划线、打卯、搭架,为科学工作者架起三座五米高的操作台。
试验树高,有些不成材的树枝修剪不下来,他又发明了铲割刀,解决了修枝难并使功效提高了三倍以上。
因敢想肯干,工作成绩突出,1963年,年仅25岁的杨长虎被评为“陕西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和全省各行业系统的劳动模范,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杨长虎最难以忘怀的时光。为纪念在省林研所工作的日子,杨长虎给自己的儿子、女儿分别起名杨周义、杨周仙,“周”正是取自周至县的“周”。1981年,为方便照顾家庭,杨长虎申请调回延安市桥山林业局,先后在桥山林业局研究所,双龙、上畛子、店头林场工作。他的足迹踏遍了桥山的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采用纯种、插枝、种穗三种播种方法创造性地完成了小叶杨种子育苗,承担国家课题《森林生态水源涵养》的研究,被国家林业部批为科学技术进步奖……育苗造林、护林防火,他做什么成什么,给他分下多难的工作他都不怕。
长伴“绿色”
1999年,退休赋闲在家的杨长虎从报纸、电视上看到中央号召再建一个山川秀美的新西北,他顿时热血沸腾,异常激动。
一开始,杨长虎承包了30亩石渣地办苗圃,培植一些花木树、常绿树进行林苗开发,红瘦绿肥,苗壮树挺,苗圃办得有声有色,几年间为县内和外县绿化工程提供了各种优质风景苗木百万余株,但杨长虎并不满足,“我想出门就看得见青山。”
之后,杨长虎又承包了山上的荒坡地,雇推土机把缓坡推成层层的梯田,深翻平整、栽苗护绿、依苗养林,从最初的30亩到现在的600多亩,杨长虎这一干,就是20年。
没资金,他倾尽所有前后投资46万余元;没苗木,自己收集母树种子培育;没有水,一担担往上挑;没有路,一步步往出趟。杨长虎用岁月更迭,林木交错,为店头镇的三山两沟留下了满眼绿色……
一把镢头、一顶草帽、一双手套还有一条扁担,长年累月,伴随着杨长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家人的不支持,社会的不理解,风霜雨雪,荒草披离,都没有阻挡住杨长虎与绿色的牵绊。
“当初我们肯定是不同意的,一是父亲年纪大了,怕身体上支撑不住,其次从经济利益上来看,父亲等于是花光他所有的积蓄,以苗养林。一开始,我们都特别不能理解父亲的做法,他一个人去植树造林,我们谁都不去帮他,就等着他打退堂鼓放弃。后来慢慢地看着一座座山头绿起来,我们也想通了,因为无论我们什么时候问父亲,他只有一句话,‘我就是想种树,愿意种树,要给社会作贡献’。”杨长虎的儿子杨周义说道。
年已82岁高龄的杨长虎依然矍铄,提起当年的人与事,竟能清楚地说出他们的名字。每三两天,他还会带着修枝剪、高枝锯穿过林间小道,爬上山峁,打理他的这片热土,一两个小时的劳作,杨长虎脸不红气不喘。
“自己种的树就像自己的孩子,总归要爱护它。”杨长虎轻抚着油松的枝节,“这种树最好判断树龄,一年长一个节,你看它,六个节,就是六岁喽。”清风吹过,松涛阵阵,似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杨长虎的相伴。
“我为林业献了自身,也献了儿女。”言传胜于身教,杨长虎的三个儿女都受父亲的影响,为林业建设服务,大女儿和小女儿在店头镇林场工作,二儿子在桥山林业局森林消防部门任职,外孙也起名叫林涛。
“现在我已经带着儿子走遍了三座山头,给他指认了我种的林子,等我走不动了,林子就交给儿孙后代啦!”杨长虎满是憧憬,他仿佛看到了参天的森林,遍地的绿荫。
由于杨长虎的带头示范,周围的群众也摒弃粗耕旧作,学他搞林业生产。山,更绿了。
有人问杨长虎,你已年过八旬,栽树能得到什么益处?杨长虎说,我受不到益,儿孙会受到益;儿孙受不到益,改变了生态环境,半年灰土山坡变为常年绿色山坡,社会上也会受到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仰望繁星,夜空闪烁,正是有千千万万像杨长虎这样的“愚公”们,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永续发展、代际传承。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子孙后代才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