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源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讲述了正值文革时期,周总理在艰难的历史时刻重返延安的故事。
当时延安人民生活困难,但对党却充满信心。“要是娃也能吃上,该有多好!”影片通过农民形象,有艰辛现实的真实阵痛,那时刚刚经过大跃进后,延安人连吃饭问题也解决不了。了解到延安人民的真实生活情况,周总理无法平静,他思前想后,为什么会这样,延安人民至今怎么连饭都吃不饱?
“离开延安26年了,真想那块土地,想延安的乡亲们。”但看到当时农民生活困难,一代伟人百感交集。他顾虑许多,他在追寻和思考,夜深人静他在静默深思,“总理回来我们高兴,又让总理为我们担心了!”郝权友特别内疚。总理对当时的地委书记许效民说:“延安能不能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能翻一番?我一定会再回来!”改变落后的面貌,这是总理在特殊时期,又肩负的深重历史使命。
仁慈和善良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最大本色。贴着人物写,有生活的味道,重塑伟人的境界和胸襟,表现了鞠躬尽瘁和两袖清风的高贵人格,也彰显了周总理个人魅力和高尚品德,是重大革命历史影片新的探索和超越。影片对周总理描写相当有深度,总理过着俭朴的生活,始终站在群众一边,领子袖口烂了舍不得换新衣,让服务员小心洗叠。这些影片的场景和对白,以及自然的生活氛围背景,表现了人物的真实环境,获得极大艺术力量。影片没有神化周总理,让历史伟人回归普通人,表现了周总理的人性光芒,使影片艺术品质得到很大提升。中年周恩来和老年周恩来的生活画面,前史和后史的自身反差对比,富有时代色彩。
影片以周总理的个人主观视角,不断有历史闪回和时空穿越,黑白彩色的切换,这种交错式结构,在历史和现实交织中,将周总理在延安22小时所思所感,以蒙太奇方式组织在一起。时空闪回落脚点和时间点并不随意,有极具表现力的手法,1937年4月,周恩来赴西安途中路过劳山,战士小曹和陈友权为营救周恩来,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战争炮火的矛盾冲突,战士的英勇无敌,所有这些展现井然有序,不断有倒叙、闪回、幻境多种穿插和编织,也形成了气氛的对比和情绪的对比。舒缓的镜头运动表现人物内心,不安摇动的镜头表现恐慌。这些时空交织是主观视点的时空交错式结构,周总理是主观视点,更注重周总理回忆历史事件的特定心态。
这是一部总理和延安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故事的电影。预先安排的日程本来不打扰群众,但还是被延安人民知道了,大家人山人海包围着总理,真是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啊!人民把总理当成自己的亲人,总理也把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这是总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共产党和群众的军民鱼水关系,是用感情联系凝结成的,党心系人民的群众路线,是爱民如子的深沉关爱。延安人不知总理身患重病,围在路上欢呼,总理向大家招手,亲吻着延安的小孩,简练的对话烘托特定时代氛围。二十多年不见的老郝,总理和大家蹲着吃饭,就像当年一样,直指人心的对白,表现了自然环境陕北人的生存方式。
这是一部精致又独特的影片,那么多有血有肉的百姓群像和惊心动魄的故事,让人震惊。《周恩来回延安》具有史诗品质,不仅是周总理在延的一天时间,也有许多符号化人物,郝权友、陈友才、小曹、曹大娘、知青……在这些粗犷大度的陕北人物身上有色彩,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周恩来回延安》才有深刻表达。这些群像充满泥土味和时代感,在这些群像身上体现了陕北人善良和正直的共性。《周恩来回延安》真实反映陕北人的生活风俗和世态人情。知青的思想风貌和理想追求贴近那个时代,与天争与地斗,热火朝天前行奋斗,剧中知青满怀激情用诗的语言谈论理想,面红耳赤争论,水渠通了,大家高喊要将喜讯告诉总理!《周恩来回延安》多种层面展现共产党人的风采,许许多多的故事和人物,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史诗!
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对特定情境中人物性格命运的独特表现,打动了观众。他富有感情的声音和形体表演,再现了周总理那个时期的音容笑貌。细微眼神和下意识动作在环境中突出,具有特殊价值,刘劲没有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表演,他着力塑造出周总理的性格,使影片更具有艺术生命力。
在历史中反思现实,在现实中反思历史,这是《周恩来回延安》独到的地方。各个时期的延安精神和延安思想,无论在战争和国内建设时期,还是新时代的当前,对我们都非常重要。战争时期营救周总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故事催人泪下,并且引起思考和回味,战争岁月险象环生,人民为何始终站在共产党一边?因为周总理让人民可靠可依。岁月荏苒,没有丝毫减退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怀念。《周恩来回延安》影片中周总理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影片对那个时代正确的认识和感情结晶,必将帮助人们热爱现在这个和平时代,推动新时代的前进和发展。(作者就职于榆林市文联,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