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丹州街道办高湾村村民正在采摘三色堇 宜川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有贫困村4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157户8261人,其中在册贫困户272户463人。2015年以来,宜川县认真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精神和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瞄准“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4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2885户7798名群众成功脱贫,贫困人口锐减至272户463人,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4.03%下降至0.58%。
2019年5月,宜川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以决战决胜之势攻下最后“堡垒”
宜川县坚持把精准脱贫作为最大政治、最大任务、最大责任,兑现庄严承诺,以决战决胜之势攻下最后“堡垒”。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宜川县层层召开脱贫攻坚动员大会,强化思想发动,推动人财物向脱贫攻坚集中,干部主要精力向脱贫攻坚转移;推行“主要领导亲自抓、所有常委参与抓、四大班子齐上阵、乡镇部门强攻坚”的工作模式,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建立“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技术干部到产业村”的包抓机制,凝聚了强大攻坚合力;坚持县级领导带头常态化督查,8个专项督查组全程督查、重点督办、限期整改。
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
宜川县坚持对症精准帮扶,切实解决好“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扶到位”问题,努力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该县通过资金扶持、户企联合、土地流转等形式,扶持贫困户发展苹果等产业3万亩,养殖蘑菇17万棒,养殖畜禽2.8万头(只),建成7条4.0智能选果线、1.4万吨冷气库等苹果产业后整理项目,培育发展丹州王湾等脱贫产业基地22个,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500元。
为方便群众就业创业,该县依托县“110”产业服务指挥中心,累计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4.6万人次,基本实现了产业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致富实用技术;举办了“春风行动”暨苏陕协作专场招聘会、贫困劳动力公益专岗现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52人。
同时,该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要求,采取村集体或合作社统建和群众自建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完成了656户易地搬迁和2127户“四类重点对象”、3446户“非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让贫困群众有了温暖敞亮的新家,斩断了落后封闭的穷根。并新建改造提升安全饮水工程298处,建成通村水泥路30条293.52公里,修复“油返砂”公路105.3公里,使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的变化。
该县全面推行“执业医师+全科医师团队+贫困户”健康扶贫模式,贫困群众签约率达100%;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免费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农业保险等五大保险,实现理赔347万元,有效杜绝了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发生。该县还建立了“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学生资助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5万人次3802.16万元,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
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宜川县坚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该县坚持把一切资金向脱贫攻坚聚拢,累计筹集资金20.05亿元,集中用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有效保障了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强度。其中,在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累计安排扶贫配套资金1.456亿元,整合使用行业部门资金8.645亿元,争取上级扶贫专项资金4.72亿元;落实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抵押金1200万元,发放小额贴息扶贫贷款5548.3万元。
为提升群众脱贫积极性,该县坚持宣传培训强素质、教育引导提信心、爱心激励增动力,大力推进扶志“六法”,在农村设立“道德讲堂”,开展“五不孝”评查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培育文明新风,进一步提振了群众发展信心。通过创业典型带动一批、耐心疏导动员一批、“红黑榜”触动一批,把勤劳致富的鲜明导向树起来,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先进个人”张延刚等一批优秀农村支部书记,培养树立了“第六届全国自强模范”付凡平、羊肚子菌种植专家崔德印、种菜能手何青山、蘑菇大王张新建等一批脱贫致富典型,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让社会参与聚力,提升脱贫创造性。该县抢抓苏陕扶贫协作、“3+x”帮扶等机遇,深化与无锡新吴区扶贫协作,建成集义粮食酒原料生产等39个苏陕扶贫协作项目,惠及贫困群众6682人;陕旅集团累计投资6.2亿元,建成黄河壶口文化景区项目,带动贫困群众旅游产业发展;与中盐集团启动了“爱心盐”项目,为全县群众免费发放价值600万元的高质量食用盐1500吨,研制出2.0版“花椒盐”,进一步提升了花椒产业的附加值。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3年行动中,宜川县切实将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后续帮扶计划及巩固提升工作意见》,以及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层组织建设、移民搬迁、资金投入保障及债务风险防范、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巩固提升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防止和减少贫困人口返贫,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