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清凉山下,再忆那段红色新闻的历史
本报记者 李星棋 叶四青
    ●徐伟乐正在讲解
  “当年,新华社的同志利用休息时间每人每天摇一个小时马达用于顶替生产任务,才能换得四两小米的口粮……”7月4日,在延安新闻纪念馆二楼展厅,讲解员徐伟乐熟练地向游客讲解延安时期的新闻历史,她流畅、丰富的讲解表达赢得在场游客频频点头和赞赏。回想三年前,初入职时面对众人时的窘迫感,徐伟乐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她与讲解职业有缘分
  1993年出生的徐伟乐从未想过,有一天能够成为面对众人滔滔不绝的讲解员,从小不善表达的她,总是喜欢躲闪在众人背后默默地努力。直到大学期间,她参与学校广播电台播音工作,第一次在众人前展露自己的声音。
  提起怎样成为一名讲解员,徐伟乐认为自己的经历跟现在的职业很有缘分。在广播电台的工作为她能够流畅地表达提供了平台。后来她又参加学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在社团的组织下,跟着学长学姐们先后前往清涧、米脂等地重走转战路,这些经历使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为她日后的讲解工作提供了很多理论基础。毕业后,徐伟乐又进入新闻媒体见习。“感觉这三次的经历,最终让我能够以更好的姿态进入到新闻纪念馆工作。”徐伟乐笑道。
   成长路上有“荆棘”
  2016年,通过理论、面试等一系列考核,徐伟乐进入文博系统工作。“刚进单位时,对讲解行业完全不懂。”刚入职,徐伟乐就和其他同事一起接受了十多天的系统培训。培训最后一天,徐伟乐第一次登上舞台进行讲解展示。为了5分钟的讲解,徐伟乐从培训第二天就开始准备讲解内容,每天对着镜子不停练习表达、站姿、表情,最终还是在十分紧张的状态下完成讲解展示。而这次经历只是徐伟乐成为讲解员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挑战。
  被分配到延安新闻纪念馆工作后,摆在她和同事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一个月内背会50多页近3万字的讲解词。“不要说背诵,之前从来没有当众朗诵过这么长的文章。”接到这项任务,徐伟乐非常担心。
  为了能够按时背诵完成,徐伟乐给自己提出要求,每天背诵3至5页内容。
  “太难背了,好多同事一边哭一边背。”这样下去可不行,她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背诵前,我会将内容整体看一遍,再根据每个章节不同的逻辑内容来背诵。”
  徐伟乐一点点找到了背诵的感觉。在一个月后的考核中,徐伟乐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第一个当着众人的面,连续两个小时背诵完成了所有讲解词。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背诵讲解词只是最基本的,讲解时的仪态、表情以及讲故事的本领都需要经得起考验。而这些对于一个出入职的新人来说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能够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徐伟乐免费为来馆的游客提供讲解服务。第一次真正讲解是给7个人的旅游团,由于非常紧张,故事讲到一半,突然忘记内容,徐伟乐慌了。
  但这些游客十分宽容,主动为徐伟乐鼓掌,并鼓励她慢慢想。“这次的经历,让我觉得非常感动,这也使自己讲好故事更有了动力。”徐伟乐暗暗下决心,要努力做好。
  在工作期间,有一个人不断地给她帮助和鼓励,这个人就是单位讲解组的组长牛文鑫——一个入职十多年的老讲解员。“积极的人像太阳,牛姐就像那个太阳。”徐伟乐从牛文鑫身上看到了积极的态度,即使已经做得很好,但是每次面对工作,牛文鑫还是会很认真地准备,并乐于把所有的讲解经验分享给年轻同事。在牛文鑫的帮助下,徐伟乐不断调整讲解时的站姿、表情和手势,从刚开始的没有表情、生硬背诵,到后来声情并茂地向游客讲故事,徐伟乐花了近两年时间。
   让更多的人了解新中国新闻历史
  工作三年时间,徐伟乐先后接待了300多批游客,为所有来馆的游客介绍新闻人当年的“奋斗史”。
  “一个城市没有历史就没有灵魂,在那个革命的岁月里,新闻人面对困难,总是不断地想办法去克服,从不退缩。”每每看到旧址里,当年新闻人面对又阴又冷的环境,面对不安定的世事,在没有门窗的石窟里坚持办公,徐伟乐心头总是为之一震。
  “延安新闻纪念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承载了延安时期新中国新闻人为革命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新时代新闻人寻新闻理想的根源地,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新中国的新闻历史。”徐伟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