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家看父母,母亲翻出了家里的大小影集和我慢慢地翻看起来,这一张张照片记录了我们这个家庭的悄然变化,记录了延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记录了新时代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录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的繁荣昌盛。
40多年前,人们很少照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拍一张单寸的黑白照在当时已经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了,所以只有刚需的学生照、毕业照、全家福,或者是遇上重要的纪念日、远路亲戚过年过节回家探亲,才会穿上各自最好的衣服,到照相馆合个影,留下永久的纪念。
70年代,延安只有一家国营照相馆,叫延河照相馆,就在中心街。拍照的人得先在门口柜台排队交钱开票,再进拍摄室等待叫号拍照。当时的照相机是由木头制成的大座机照相机,待人端端正正地坐在照相机对面,师傅就会把头钻到相机上面的遮光大布里面,很费力地前后挪动相机寻找最清晰的焦距,再用揺把调整照相机高低,如果照相的人个子低,还要给照相的人屁股下或者脚底下放一块木头调整至合适高度。这些都捣鼓完了,师傅才钻出来,皮气囊一捏,相就算照好了。
等照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照相馆师傅需要攒到一定的拍照量后,用相纸在暗房里用显影液定影液洗出来,再烘干裁好。从拍摄到冲洗出照片,再到后期处理,要经过十多道工序。那时只有黑白照片,洗相技术也很差,洗相速度慢、成像效果差,洗出来的照片颜色发灰,时间一长照片就会发黄。有条件的人家会把照片放大,上彩,然后放进相框,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所谓上彩,是因为照片放大后会发虚,图像不清楚,出现斑点,照相馆专业的师傅会用毛笔和颜料一点一点地把相片上的斑点修好,这样黑白照片就变成了彩色照片,脸蛋红扑扑的,嘴唇红嘟嘟的,眉毛黑乎乎的,衣服也上了颜色,煞是好看,当然价格也比普通照片要贵很多。
那时交通不方便,经济条件不允许,很多老人或者农村人一辈子都没有拍过一张照片,直到去世也只是请人画个像。
80年代,照相馆里有了能拍彩色照片的120相机、135相机、傻瓜照相机,相比过去老式的木头座机又小又轻巧。可是那时拍彩色照片价格高,也很少有人拍。再后来,照相馆的师傅做了一些飞机汽车模型和孙悟空的图板,人站到后面,只露出半个身子或者一个脸,照出来的照片好像是在飞机和汽车上一样,或者变成了孙悟空。再后来,照相馆又把单色的背景布换成了漂亮的风景图片,人站在前面,好像是到了北京、上海一样。小孩子会手握一把木头手枪戴个军帽,男同志基本都是中山装,上衣口袋别一支钢笔,爱美的女同志会手握一束塑料花,扎着麻花辫,围一块纱巾,十分时髦。因为照相馆里
没有洗彩色照片的技术,只能等到一定数量后,照相馆的工作人员坐车去西安冲洗,这样一来,相片也要十天半月,遇到特殊情况,还要更长。
90年代,有了全自动照相机、数码照相机,照相就方便了许多,街上开了很多电脑照相馆、艺术照相馆、婚纱照相馆,快速取像、立等可取、价格便宜。很多人家里都买了照相机自己拍照。我家的照相机也更换成了索尼卡式数码照相机,薄薄的相机,轻巧方便、像素极高、图像清楚、颜色鲜艳、操作简单,想什么时候照就什么时候照,直接在相机上就可以看照片的效果,不好删除重新照,把照相机里的数据内存卡送到照相馆,电脑扩印机调色后,一张照片两三分钟就能打印出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的背包客越来越多,喜欢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全民摄影的到来让单反相机也做到了平民价格,照相机已经不再是贵重物品了,旅游景区随处可见扛着三脚架,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年轻的“90后”“00后”们都玩
上了航拍,以更广阔的视角来拍摄美景。退休的老人,不再是老年活动中心打麻将带孙子,而是背着单反相机到处走走看看,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身体,即增长了见闻,又丰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现如今科技水平飞速发展,手机的照相功能越来越强大,照相、摄影、编辑、各种手机美图APP软件,像素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人手一部,随身携带,走到哪拍到哪,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直接手机微信、微博、QQ邮箱上传,其方便快捷程度完全超出了想象。原来照个相像过大节,而今照相根本不算个事,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现在人人都是摄影师。从老式木制相机到5G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拍摄让我们可以更加轻松方便地记录生活,随时随地上传并与他人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变化。
父母退休后,也喜欢上旅游摄影,他们带着手机到处旅游、拍照、发微信,还学会了做电子相册。他们拍自己幸福的退休生活,拍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北京天安门拍到了宝岛台湾,从布达拉宫、大漠孤烟、辽阔草原、江南水乡、蔚蓝大海……拍到了东南亚异域风情、巴黎铁塔、富士山、悉尼歌剧院……但是更多的是每天用手机拍延安的美景,拍延安人民幸福美好的精神面貌,拍延安城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