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朋友送我一个圆形的藤篮,由原木色的一条条细藤编织而成,做工考究的提手,扭成了一根粗粗的麻花辫,带着花边的内衬像为篮子穿了件漂亮的花衣裳,看着它圆润饱满的体形,米白细腻的肤色,满身的喜庆祥和,更透着可爱俏皮。朋友说:“可以提着它去买东西。”这俨然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还真让人有些舍不得用它。
之后,也时常手挽着这只藤篮,去家门口的农贸市场买早点、菜蔬等,引来卖家的啧啧称赞,“这篮子真少见,像件工艺品!”“不便宜吧!”在我挑菜的当儿,菜市场的老板正仔细地为顾客服务着,她正把各个品种的蔬菜分装在不同大小的塑料袋里,上称后,又一起把这些菜装在一个橙色的大塑料袋里,连声说道:“慢走,再来啊!”送走了之前的大主顾,看着我挑的三种菜,西蓝花、油麦菜、西红柿,她又顺手从菜架上拽了几个塑料袋,为我周到地服务。我连忙告诉她:“不用袋子了,称好放篮子里就行了。”她急忙说道:“没有袋子弄脏篮子了。”我笑着宽慰她道:“没关系的,拿篮子就是为了不要塑料袋的。”“噢,行。”
我要走了,菜老板目送我说:“如果自己有个菜园子,这篮子就更派上用场了。”
这句话把我带回了儿时。40年前,离县城十几公里的外婆家,一条小河缓缓流过,夏季里,我和妹妹便来到这个小山村,正午时候,手挽柳编筐,顺着院门外的一条小径走到尽头,趟过这条小河,去河岸上台地里的菜园子摘菜,深绿的黄瓜开着鹅黄的小花;黑又亮的茄子,圆头虎脑的;还有西红柿、韭菜、豆角,一会儿,小筐子就满了。回家后,坐在树荫下的石桌上,听着风吹过树梢的“簌簌“声,在知了清脆的鸣叫中,等待着一顿香喷喷的柴火饭。
童年的这些乡村记忆,烙在了岁月的长河中,却时时唤起我对自然简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就更加心存这样的渴望。
从这个藤篮子开始,家里的藤、竹、草、纸等天然编织用品便多了起来,脏衣篓、书报箱、菜篮子……
物以稀为贵为奇,每次提篮从市场回来的路上,还是引来许多路人目光的停留,更多的是羡慕、惊异,而我已习惯了这样出行。商家也抓住了这些藤筐、竹篮等传统手工编织品的商机,在网上热卖,工艺精良者,价格不菲。
高科技为我们找到了类似藤篮子等传统物品的更多替代品,许多传统手艺几经失传,而自然规律不可逆转,我们灵魂的最终归宿还是自然。在智能化时代,面对许多规模化生产的同质化物品,这些传统手工物品会更加弥足珍贵,会越来越有价值,因为它们每一件都饱含着大自然的气息、岁月的痕迹,更有匠人的情感。它们从大自然中来,最终也会归于自然,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