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守望山村
——记宜川县丹州街道办高湾村第一书记张鹏伟
●张鹏伟(右一)和常新年查看拱棚蔬菜生长情况
  通讯员 李文振 本报记者 雷荣
  一转眼,张鹏伟在高湾村已待了四年。
  四年间,张鹏伟由村民眼里的“外来户”变成老百姓的“贴心人”,由“文书生”变成“庄稼人”。
  四年的守望,高湾村脱贫了,村民过上了红火的好日子,而他也在日更夜替中赢得村民的爱戴。
  鼓民劲,闭门吃羹也无悔
  高湾村地处县城以南15公里处,8个自然村分布在狭长的15公里川道中,全村共316户920人,2015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1户328人,是宜川县深度贫困村之一。
  2015年7月,张鹏伟受宜川县委办公室委派,到丹州街道办高湾行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那时,他就知道,脱贫攻坚是一场战斗,党员干部要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驻村之后,张鹏伟吃过太多“闭门羹”。“群众有怨言就是有期盼,只要付出真心,一定会换来他们的认可。”张鹏伟没有灰心,不厌其烦地每天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叔”“婶”地叫着,坐到炕头跟群众拉家常,与帮扶干部一起制定脱贫计划。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人不在家就到田间地头找。渐渐地,村民们被张鹏伟的言行所感动,从开始的对他“闭门不见”,到后来主动邀请。
  经过入户调研,张鹏伟基本摸清了高湾村致贫的原因:除了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就是无产业、缺技术。要想脱贫,必须激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学习技术、发展产业。 
  根据大多数贫困户进取意识不强、脱贫动力不足的情况,张鹏伟和驻村工作队员反复讨论,确定在做好产业帮扶、转移就业、社会帮扶等工作的同时,从“精神扶贫”领域入手,广泛宣传脱贫政策、致富典型,引导贫困群众坚决摒弃“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消极思想,千方百计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同时,张鹏伟还积极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脱贫攻坚政策理论,每周开展一次交流研讨,每半个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全面领会政策实质,增强村干部信心和力量,调动他们带领全村群众齐心协力“摘穷帽”的积极性。
  在张鹏伟的带动和感召下,村干部们纷纷行动起来,积极配合驻村工作队用活各项帮扶举措,精准对接帮扶思路,让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
  “只有彻底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张鹏伟始终坚信,只要贫困群众思想上有了冲劲,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
   解民忧,贫困群众挂心上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漫天飞,污水满地流”,这是高湾村2015年之前的真实写照。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进村入户道路、群众饮水、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问题得不到解决,还谈何脱贫致富。面对制约村民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张鹏伟围绕“山水高湾、美好家园”建设目标,积极寻求项目支持和扶持资金。
  自2015年以来,张鹏伟和宜川县委办驻村工作队先后争取为县地、高湾等5个自然村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实现了每个自然村都有安全饮水;通过进城安置、集中安置、分散自建安置、危房改造等方式,解决了137户村民的安全住房问题;为8个自然村全部硬化巷道、新建高标准卫生室4间、新修建生产桥7座,实现了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新修建广场6个、卫生公厕3座、垃圾中转仓8个,配备健身器材36件,安装太阳能路灯109盏,实现道路、广场、庭院及房前屋后全部绿化,村内空地绿化率达90%以上,全村旧貌换新颜。
  “在村组道路两侧,我们还以剪纸文化为主题,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传统文化区、农村生产生活区等六大区域,通过文化墙宣传引领,进一步提升村民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张鹏伟指着路边的文化墙介绍说。
  “环境好了,人心情也好了。”看着现在的变化,高湾村群众感慨万千。每到傍晚时分,干完农活儿的村民们就聚集到广场上,一起跳舞、下棋,其乐融融。
  在解决了基本民生问题后,张鹏伟就开始思考如何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户掌握了实用技术,就等于为脱贫致富插上了翅膀。”张鹏伟说,在高湾村,只要能让贫困户摆脱贫困,所有的帮扶措施能用尽用,叠加使用。
  张鹏伟为村民宣传落实产业发展、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社会保障、金融扶持等“八个一批”政策,确保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真正了解和享受到国家各项惠农扶农政策。
  为村上落实种植黑木耳扶持资金8.5万元,拱棚建设资金56万元;为贫困户陈燕平、张金香等5人解决公益性岗位,招聘吕燕军、陈志清等4人为生态护林员;为121户贫困户购买“助农保”五项保险,“五保”供养9户11人,35名残疾人员全部落实生活补贴,所有村民全部参加新农合和大病保险……
  促民富,脱贫路上不停歇
  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如何让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是张鹏伟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一直思索的问题。
  张鹏伟通过逐村组入户调研,把脉问诊,确定了“精准滴灌”式扶贫方式,并按照“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产业发展思路,与贫困户识别结果相衔接,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推进玉米革命,积极发展以川道苹果、拱棚瓜菜为主的长期产业,以及舍饲养羊、散养土猪、养殖蜜蜂等短期产业。
  “政府给我们贫困户规划的脱贫产业,都很符合实际,简直扶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丹州街道办高湾村村民常新年说。
  常新年是高湾村的“脱贫明星”。然而,在2015年他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从贫困户到“脱贫明星”,常新年的转变来自产业发展。早些年,因缺乏技术,他只能靠种玉米和打零工维持生计。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张鹏伟主动上门帮助其发展脱贫产业,发展了5座拱棚,种上了辣椒、西红柿、黄瓜等蔬菜。
  “没想到效益这么好。”当年,常新年靠着种植蔬菜收入了近3万元,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鼓励。“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一定能把日子过好,要不然都对不起包扶咱的张书记。”常新年有感而发。
  常新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1亩玉米地,一年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改种蔬菜拱棚后,一个棚占地不到1亩,年均收益近1万元,这比种玉米可强了不止一点点。”
  为规范群众蔬菜种植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张鹏伟经常奔跑于县农机中心,邀请蔬菜种植技术人员来到高湾村,对当地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从选种开始,育苗、移植、施肥、浇水、杀菌等各个关键环节都有技术人员亲自指导,手把手教。”
  从无产业到有产业,从等靠要到辛勤付出,从维持生活到生活富裕,高湾村村民们一点一滴的改变,都让张鹏伟感到非常欣喜。如今,高湾村脱贫摘帽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大大提升。
  村子脱贫后,为拓宽群众增产增收渠道,张鹏伟一刻不停歇,又和驻村工作队开始尝试多种致富产业。考察羊肚子菌、试种秋葵、打造“山沟沟野蜂蜜”品牌、探索种植板蓝根等中药材……
  “这些尝试,激发了群众对新产业的兴趣,这对当地群众来说是一种思想转变。”张鹏伟说,这些改变会让群众的生活越变越好,越过越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