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勤劳撑起一个家
——记宜川县丹州街道办高湾村脱贫户姚学珍
  通讯员 李文振 本报记者 雷荣
  6月下旬,记者来到宜川县丹州街道办高湾村脱贫户姚学珍的养殖场,姚学珍夫妇正在给猪添加饲料,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20多头大猪、猪崽,夫妻俩期待收获的欣喜不言而喻。
  今年57岁的姚学珍,当了一辈子农民。2015年以前,一直以种植10余亩烤烟和玉米为主,一年下来没有多少收入。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是贤惠的妻子和一双懂事乖巧的儿女,总能让姚学珍快乐不少,日子也算过得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姚学珍在一家工地打工时,三轮车发生侧翻,造成右腿粉碎性骨折。后经治疗虽然病情有所好转,但却需要长时间修养,不能下地干活,家里一下子失去了主要劳动力,也失去了收入来源。
  从那以后,照顾病人、下地种田、供孩子上学……全家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肩上。“当时真的是太困难了,本来不富裕的家庭,因看病欠下了7万元的外债,孩子上学、生活都要钱……”说起当时的难处,姚学珍仍记忆犹新。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懂事的大女儿姚娜无奈辍学,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成绩更好的弟弟姚俊,自己选择回家帮母亲一起干农活。
  没了收入、巨额外债、女儿辍学……看着家庭陷入困境,让躺在炕上养病的姚学珍心急如焚。
  2015年,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高湾村,姚学珍一家也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也就是那年,姚学珍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申请了3万元设施养殖扶持资金和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新建了羊圈,购买了100多只羊子,希望通过养羊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刚开始啥都不懂,都要现学。”姚学珍一边与有经验的养殖户交流,一边从书上学习,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很快便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养殖技术。年底,姚学珍家的羊子养殖规模达到了160余只,家里种植的玉米也喜获丰收。
  “好玉米卖不上好价钱,原本还以为是个丰收年。”姚学珍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怎么办?”脑子灵活的姚学珍萌生了养猪的想法,“既然玉米卖不上价,那么我可以用来养猪。猪长大卖了钱,一样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况且现在生猪养殖市场行情又好。”
  想法归想法,能不能干,还得再仔细考虑。姚学珍把养猪的想法告诉了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得到了他们一致支持。
  说干就干,2016年农历正月十六,对于姚学珍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他们家买回来了5头母猪,开始了林下饲养土猪。
  8个月后,5头母猪先后产下了37只小猪崽,当年就给姚学珍一家带来了2万多元的纯收入,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予的1万元养殖补贴奖励。这对姚学珍一家人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2018年春,姚学珍家的养猪规模达到了82头,羊子养殖达到170余只。吃苦耐劳的姚学珍,还发展了2座蔬菜大棚,流转了21亩土地,种上了玉米。
  不等不靠,幸福必到。
  2018年,姚学珍家年纯收入达到4.5万元,不仅还清了以前所有的欠债,还重新修缮了住房,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当然,更让姚学珍夫妇高兴的是,女儿姚娜2016年出嫁,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儿子姚俊去年大学毕业后,也在西安也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脱贫后,姚学珍成了周围贫困户学习的榜样,众人纷纷上门交流、求教。不论谁家想养猪,姚学珍都会免费提供猪崽,并耐心讲解、指导。在他的帮助带动下,村上先后有3户贫困村民发展起了养猪产业。
  “这几年,泥土路变成水泥路,危旧房变成新住房,自来水拉到家门口,老百姓种地发补贴,娃娃们上学免学费,看病就医有医疗保险。”姚学珍说,“国家的好政策看得见摸得着,但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如果自身不勤劳、不打拼,再好的扶贫政策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