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宝华(右)在贫困户闫成贵的大棚里了解西瓜长势 本报记者 王静
2017年10月,闫宝华被市妇联派遣到甘泉县石门镇圪崂村参加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驻村工作队员的她,已经准备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该村的精准扶贫中。可是,扶贫工作不像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后勤工作那样有章可循。初次了解到圪崂村的整体情况,平时工作中干练、利落的闫宝华也被难住了,甚至急出了满嘴的火泡。可急也没用,闫宝华告诉自己:“扶贫,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脚踏实地寻找路子,总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闫宝华慢慢地静下心来,几经思索后,她决定先挨家挨户走访摸底。半个月下来,她跑遍了全村8个自然村39户贫困户,心里渐渐有了对策:因人而异,因户而别,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为了保证扶贫工作的精准,闫宝华用一个月的时间,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将全村贫困户分为三类:有劳动能力、不懂经营的,年老体弱、身体多病的,因残致贫的。
针对有劳动能力,但不懂规划、经营的贫困户,她帮忙协调相关专家,逐户详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协调种子、肥料,联系销路,寻找市场,让他们快速脱贫。高生明夫妻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们夫妻二人都有慢性病,不便外出务工,基本收入刚够解决温饱。闫宝华知道这夫妻俩是务农好手,并且有宽敞的庭院,就积极协调小额贷款,帮助他俩买了6头猪、4头牛、80只乌鸡,还帮忙修建了猪舍牛棚,引进了新技术,邀请果树专家上门指导,对他们原有的10余亩果园进行精细化管理。
“现在白天在家里很难见到高生明两口子,他们安顿好家里的牲口后就一心扑在果园里。”第一书记贾宝兰说。“鸡蛋每年的收入就够日常的零花钱,所有产业一年下来收入6万多元,闫宝华还帮我们申请了慢性病救助。还是党的政策好,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提起现在的日子,高生明夫妻俩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针对年老体弱、身体多病者,闫宝华一面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落实医保、住房、养老等相关政策补助,一面同老人的儿女、子孙悉心交谈,动员亲属多关心陪伴老人,彻底解决老人们的后顾之忧。贫困户鲁秀珍年老多病,老伴已病逝,闫宝华经常上门嘘寒问暖,了解老人的生活需求和身体状况,并且收集资料帮助老人落实了慢性病补助,给老人吃了颗“定心丸”。此外,闫宝华还利用党的好政策给鲁秀珍申报了危房改造,按时保质完成了鲁秀珍的旧房改造。看着窗明几亮的新家,老人逢人就说闫宝华就是她的贴心小棉袄。
针对因残致贫的村民,闫宝华会根据残疾的不同情况和程度,动员贫困户发展适当的产业。“以前很自卑,总觉得抬不起头,后来闫宝华联系女企业家给我们赠送了3头猪、100多只乌鸡,当年就有效益,母猪每年下的猪崽也是供不应求。”贫困户张丙祥夫妇均有残疾,在闫宝华的贴心帮扶下,如今过上好日子的他们也终于直起了腰板。为进一步改善他家的生活,闫宝华还为他们申请了公益岗位,争取到了残疾人保障房,让他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经济条件改善了,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脸上经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看到父母的努力受到了教育,学习也愈发努力。”闫宝华说。
对分类精准扶贫,闫宝华充满信心,在她的帮助下,村里的贫困户有养中蜂的,有加入合作社的,有开蔬菜门市的,有开理发店的,也有做水果买卖的。一年多下来,大家都脱了贫。
产业扶贫改变的是生活条件,而精神扶贫则是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为此,闫宝华动员女企业家协会、延安365公益协会、延安能源集团妇委会等为村上捐赠了近5万元的爱心物资。她利用这些物资在村里立标杆、树楷模,积极开展了“传承好家风,建设好家园”活动,评选出了一大批“卫生之家”“勤劳之家”“五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引导村民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促进全村形成良好的风气,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今年5月份,闫宝华又有了新身份——驻圪崂村第一书记。面对新的岗位和新的职责,她又有了新的扶贫计划:依靠妇联组织,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帮助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家庭收入;让贫困人口依托文化资源条件,拓展就业渠道,形成致富产业;积极协调资金支持村上弓棚产业,给村上安装28套滴灌设备,解决灌溉存在的困难;在产业扶持的同时,加大力量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一个干净整洁美观的圪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