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深情礼赞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生命
——国家京剧院《延安往事》剧组宝塔山下寻初心
  程佳
  延安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新时代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更好地完成国家京剧院2019年重点剧目现代京剧《延安往事》创作任务,近日,由国家京剧院副院长林琳带队,《延安往事》剧组主创、主演近20人来到延安采风,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平剧研究院等进行参观、考察、走访、座谈。
  4天的采风行程中,主创、主演来到了位于桥儿沟的鲁迅艺术文学院,感受到了鲁艺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情怀。女主演郭霄对记者讲,她通过一张张旧照片,仿佛看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追求光明的革命文艺青年和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接受革命洗礼的情景。周立波、贺绿汀、沙可夫、冼星海……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在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人民同甘共苦,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奏响出了抗战年代全国人民齐心抗敌、英勇顽强的时代最强音。
  “当我了解到茅盾先生一家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先后牺牲3位亲人,尤其是得知他年仅24岁的女儿沈霞在延安意外因病去世,在感到悲痛惋惜的同时,我对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自己代入这段历史,准确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把舞台形象刻画好、塑造好。”郭霄激动地说。
  革命前辈居住的破旧窑洞、点亮昏暗油灯工作的恶劣环境,都让男主演杜喆感慨万千:“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我们的前辈仍然坚持创作,这让我深受鼓舞,我们更应踏踏实实讲好故事。要演好人物,不能光凭想象,更要从他们的居住环境、日常用品、动作细节等方面下功夫。比如进窑洞需要的弯腰动作、用搪瓷茶缸喝水的表情都要仔细打磨,尽可能接近生活、接近原型,这次采风给我这方面的启发很多,为我更好地塑造人物打下了坚实基础。”
  该剧服装设计范晓蕙表示,来延安之前,她对当时延安地区民众以及革命前辈的形象只有模糊的概念,通过这次采风,她在人物形象上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从展出的版画和雕塑中也获得不少灵感,希望在舞台服装中能体现出有张力、有质感的元素。她说,京剧有很多红色题材作品,其中许多是通过服装款式、颜色来还原那个时代,《延安往事》剧本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这一点应充分体现在服装设计中。道具设计李继勇、灯光设计朱丹在参观完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旧址的一座哥特式天主教堂后纷纷表示收获颇多。“尤其是傍晚阳光穿过彩色玻璃,照射到教堂的弧形拱门上,让大家感受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仍然是个浪漫的地方,能给大家带来心灵的慰藉。我准备在结尾处,加入五彩斑斓的光,预示着革命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辉煌。”
  已经是第四次来到延安采风的编剧宋洋告诉记者,在延安文艺的光辉历史中,延安平剧研究院主导的延安京剧改革曾占据重要位置。每次来到这里,他都能感受到古老的京剧在宝塔山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在寥若晨星的延安文艺天空中绽放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作为延安平剧院的主要继承者,国家京剧院创排这部反映延安文艺历史和延安京剧改革历史的现代京剧《延安往事》,以追溯先贤、寻找初心、牢记使命、回归人民。“我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中,在陕北曲艺的腾腾热气中,在鲁艺校园的五彩格窗中,再次感受到当年延安文艺人的独特气质,仿佛看到了与这块土地同步震颤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鲜活生命,我要做的就是演绎、张扬、礼赞这种生命状态。”宋洋说。
  导演李学忠今年已是72岁高龄,虽然这几天体力消耗很大,他仍然觉得来延安来晚了,并称此次采风为“一趟寻根之旅,非常有意义”。了解到当年大批知识青年从南城门进入延安,他激动万分,迅速跟舞美和灯光设计商量怎么把南城门这段戏在舞台上展现出来。他还考虑如何用好方言、展现民风民俗,“这次采风让我受到很多启迪,对拍好这部戏增添了信心,尤其实地看到很多老照片,听了陕北说书,我认为可以将陕北民歌和京剧西皮、二黄融合到一起进行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