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黄土地刷出“新颜值”
——延安退耕还林工作纪实之一
    ▲延安市遥感植被覆盖度监测图(2000年)
    ▲延安市遥感植被覆盖度监测图(2018年)
    ●8月28日航拍的被绿色环绕的延安市城区。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本报记者 谷嫦瑜 李鹏
  在距离吴起县城约一公里的一个山沟里,坐落着一座国家级展览馆——全国退耕还林展览馆。展馆内,一张卫星植被指数图格外醒目。沿着绿色植被出现的方向,吴起县域版图基本被勾勒出来。从宝塔区的先行先试退耕还林,到吴起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再到延安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如今,延安的每一处山川沟峁皆是满眼青翠。
  从1999年起,延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组织干部群众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截至2018年,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7万亩。20年来,延安人以执着的延安精神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地上改造河山,在这片火热的红色圣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生态环境天翻地覆
  刚带着朋友从宝塔山下来的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听到外地朋友夸赞咱的生态环境好,作为延安人,我特别骄傲。”
  王先生回忆,小时候一到春天,就是沙尘暴肆虐的时候,常常“吃土”。冬天家家烧煤取暖,小伙伴的鼻子里都是黑的。而如今,“圣地蓝”已经成为延安的一张靓丽名片。“现在我向新认识的朋友介绍延安,用得就是山清水秀这个词!咱们延安‘中国美丽山水城市’的称号可是实打实的。”王先生骄傲地说。
  20多年的退耕还林使延安的林草植被明显恢复,高原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生态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昔日的黄土高坡已经被绿色全覆盖,春秋季节不再是尘土飞扬,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乡野村落野生动物明显增多,主要河流泥沙含量大幅下降。
  据统计,退耕还林使延安的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3%。陕西省农业遥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市的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
  通过2000年以后逐年的卫星遥感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区域的颜色明显变绿变深,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尤为显著。气象资料显示,退耕还林后,延安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
  退耕还林前入黄泥沙与2010年以来的7年相比,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降幅为88%。2018年,全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达218.8亿元,其中水源涵养能力达到了5.95亿立方米,仅涵养水源一项的生态效益价值量就达53.21亿元。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境内生物也日渐丰富,2018年6月,子午岭林区发现了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金钱豹这一迄今为止最大的野生种群。
   经济社会深刻变革
  “我们不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GDP,要让延安的沟沟峁峁都绿起来,要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每到一个县乡村调研,都要了解退耕还林、生态绿化方面的情况,必须到山上、林地现场查看。每到一处,薛占海都要反复叮嘱相关负责人,要把退耕还林的成果保护好、发展好。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在延安投资最大、实施期限最长、覆盖面最广、群众得实惠最多的生态建设项目,全市有80%以上的农民受益。截至2018年,退耕户户均获得补助3.9万元,人均9038元。
  退耕还林带来的“绿水青山”不仅彻底扭转了当地的生态和人居环境,还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催生了新的“生态经济”。退耕还林开始后,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快速调整。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延安市政府抓住了石油和煤炭经济发展的好时期,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和治沟造地、普及良种和增产技术等措施,让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全市粮食产量近10年都稳定在70万吨以上。
  当前,延安120多万农民集体告别了“广种薄收难温饱”的历史,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2018年的10786元,净增9430元。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通过退耕还林发展山地苹果近千亩,既改善了生态,又增加了收入,实现了总书记“把村子建得越来越美丽”的殷切期望。
  成功样本引领全国
  上一轮退耕还林结束之际,延安已经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从2013年起,延安又通过自筹资金,先于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一度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新闻看点。近20年的时间内,延安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历史奇迹,生态修复推动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1998年,延安市先于全国在吴起县开始封禁退耕,开启了全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的先河。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成为全国最早的退耕还林试点之一。2004年,延安市决策层未雨绸缪,组织市、县、乡、村2000余人开展退耕还林农户普查,并制定出台《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暂行办法》,成为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确实做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的主要依据。延安对退耕还林工作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带动了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发展。
  2005年9月,在延安召开的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现场会,把延安市退耕还林的经验概括为“五个一”:一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二是有一个有力的协调机构,全权负责退耕还林规划的实施和落实;三是落实了一套好的措施,通过建设基本口粮田、发展后续产业、建设沼气、生态移民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四是创造了一种好模式,实行梁峁沟坡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五是体现了一种精神,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这是对延安退耕还林经验和做法的高度总结。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延安先后制定出台了《延安市关于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的决定》《延安市占用征用林地管理暂行办法》《延安市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兑现管理暂行办法》《延安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暂行办法》《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若干措施》等30多套制度办法和管理措施。这些制度办法和管理措施,都先于中、省和其他省市出台,国家有关退耕还林的政策多是在总结延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向全国。治沟造地、山地苹果等更是延安首创全国特有的解决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和长远生计问题的有效途径。
  2013年,延安通过自筹资金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举动,加快了全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践与探索,为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宝贵的经验。为进一步贯彻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精神,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延安成为以法律形式保护退耕还林成果的第一市。
  今天的延安,让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赞叹和惊喜。可以说,席卷红色大地的这场绿色革命已经完全颠覆了人们对黄土高原的传统印象。延安要绿化,更要美化,群众的绿色理念正在升级,更趋时尚、现代、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已经开始根植于延安干部群众的心底。